中学生学习过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马扎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er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育人理念从“双基”目标过渡到素质教育再过渡到核心素养,我国的教育评价也由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的结果性评价过渡到重参与、重体验、重思维锻炼的过程性评价,旨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育人机制。宏观来看,学生的学习由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构成,学习过程质量和学习结果质量共同反映着学生的学习质量。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暴露出阻碍学生多方能力发展和固化学生思维等弊端,以学生学习过程为评估对象的评价方式是广泛倡导且广泛争议的,一方面,该评价方式能够助力学生改进学习过程,提高学习过程质量,优化学习的策略和技能,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品格。另一方面,学习过程处于动态发展之中,缺乏理论指导的学习过程评价的科学性尚存争议,难以有效衡量学生的学习过程质量。马扎诺分类理论描绘了学生学习过程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逻辑起点。本研究试图深度挖掘马扎诺分类理论与学生学习过程质量评价的内在联系,并立足于理论探析中学生学习过程质量评价指标,建构中学生学习过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编制问卷量表考察中学生学习过程质量表现的实践样态。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本部分包括本研究的选题缘由、对已有研究的文献综述、支撑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问题与假设、整体的研究思路与具体的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为后续研究理清脉络、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马扎诺分类理论下学习过程质量评价的内在机理。该部分首先对马扎诺分类理论和学习过程质量评价两个核心概念做了概述;其次深度剖析了马扎诺分类理论与学习过程质量评价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探讨了立足于马扎诺分类理论评价学习过程质量的价值意蕴。为后续指标体系构建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马扎诺分类理论下中学生学习过程质量评价的研究设计。该部分首先介绍了多维视域下的学习评价理念;其次分析了学习过程评价的要素,包括评价目的、内容、对象和模式;最后叙述了学习过程质量评价的指标设计流程和原则。为后续指标体系构建提供实践指导。第四部分为马扎诺分类理论下中学生学习过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此部分既是本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该部分通过理论提炼、访谈补充和专家修订等流程确定了中学生学习过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构成,即学习动机Y1(知识价值认同感、学习效能感、学习兴趣、学业期望)、学习策略Y2(学习目标设定、学习活动监控、学习方法运用、学习资源利用)、认知能力Y3(提取回顾、整合理解、分析重构、巩固应用)和学习参与Y4(参与态度、交流合作、自我展示),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专家对各级指标的权重赋值,得到该指标体系下的中学生学习过程质量评价表达式为Y=0.34Y1+0.22Y2+0.20Y3+0.24Y4。第五部分为马扎诺分类理论下中学生学习过程质量指标体系的验证。通过自编问卷量表对490名中学生的学习过程质量表现进行了考察,经由数据分析得出各一级指标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54、0.928、0.945、0.872,均大于0.85,各二级指标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均介于0.6~0.88之间,量表总体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967>0.9,说明该问卷的信度可靠。且各一级维度与问卷量表之间的相关系数介于0.825~0.925,呈高度相关,表明各维度能很好的代表问卷测评内容,验证了该指标体系的操作性和有效性。第六部分为马扎诺分类理论下中学生学学习过程质量评价的研究反思。该部分总结了本研究的结论;反思了该研究的不足;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前景。
其他文献
2020年后绝对贫困消除,贫困将以相对贫困的形式存在。在教育领域,解决教育相对贫困对于相对贫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深入分析教育相对贫困的内涵和理论基础上,以义务教育为例,根据现实问题和政策要求尝试构建2020年后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测评指标体系,提出建立义务教育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对策建议。主要过程和结论包括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重构教育贫困和教育相对贫困概念,确立教育相对贫困测评指标构建的理论基础
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这要求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发挥合力,形成全面开放的教育空间,全方位激发学生潜能;家校社协同已经成为未来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在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近些年来也已经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家校合作共育实践活动,家校合作共育也已成为学术界广泛探讨的
学业拖延是主体对必须完成的学业任务表现出不必要地推迟开始或延迟完成,并伴随心理情绪不适的行为。学业拖延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它会引发个体的负面情绪,轻则造成学习成绩下降,重则影响大学生就业、导致教育资源浪费,最终势必会影响到本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改善大学生学业拖延行为作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路径之一,其重要性不容忽视。首先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选定计划行为理论搭建理论研究框架。其次结合个人
90年代前后,在农村税费改革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时代背景下,农村学校布局结构不得不因时而变,各级政府囿于财政和学位供给压力不得不举办高度集中、效率优先的乡镇寄宿制学校,而贫困家庭在“上学远”困境中不得不接受寄宿教育形式。同时,三个“不得不”之间的逻辑关联并非单向度成立,事实的寄宿行为具有示范效应,以使寄宿需求不断增加并反向推动乡镇寄宿制学校自发性发展和进一步促进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由此,乡镇寄宿
在信息化教育环境下,在线同步讨论被认为是开展协作知识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目前的在线同步讨论效果因缺少有效的引导和交互规范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例如跑题现象严重、缺乏深度交流等问题。支架设计是协作学习中的热点研究领域,研究证明支架的适度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的在线讨论交互水平。目前,将支架概念运用到在线同步讨论环境的研究较少,对此本研究从促进“对话”的角度切入,并基于在线同步讨论环境来设计会
跨期选择是指发生于不同时期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的决策行为。无论是政府、集体还是个人都需要持续不断进行此决策。决策情境是影响跨期选择的重要因素,以往研究表明,收益和损失情境下的跨期选择存在显著的认知机制和神经机制。此外,跨期选择的测量有三种测量的方式:虚拟金钱测量、真实金钱测量、真实延迟测量。在跨期选择过程中,由于选择的时间点多且奖励都是延迟的,在虚拟金钱测量实验中,都是假设个体在等待一段时间后获得
锚定效应是决策领域最著名的认知偏差之一,于1974年由特沃斯基和卡尼曼提出。锚定效应指的是个体在不确定情境下进行判断或决策时,由于受到先前所提供的外部无关信息(即“锚”)的影响,其判断或决策结果偏向“锚”的一种现象。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购买商品时,卖家首次提出的价格,往往会成为我们后续商讨价格的起点从而使最终谈定的价格偏向这个初始价格。锚定效应存在于概率估计、价格判断、常识问答等诸多情境中。目
拒绝使用安全套(Condom Use Resistance,CUR)指的是在与想使用安全套的伴侣发生性行为时,成功避免使用安全套的行为。拒绝使用安全套的实施过程是当一方伴侣想要使用安全套,不愿意使用安全套的一方采用CUR策略成功地避免使用安全套。正确和始终坚持使用安全套可以减少性传播疾病感染和意外怀孕的风险,然而,尽管存在这些风险,大多数年轻男性和女性报告不总是使用安全套。我国大学生正确使用安全套
母性行为是雌性哺乳动物的一种组织良好的照顾行为,以支持后代健康成长和发展。母性行为的良好表现需多种心理功能以及神经机制的协调,应结合多种范式探究。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是调节母性行为的关键脑区之一,多巴胺(dopamine,DA)的活动调节母性行为的动机和奖赏功能。一些神经系统会调节VTA的DA活动间接调控母性行为。例如,神经递质五羟色胺(seroton
培养全科教师是教师教育改革以及提升农村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针对全科教师的现状调查反映出全科教师群体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突出,尤其是全科教师对自身身份的认识不足和主观抗拒问题。因此,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范式,通过选取多位小学全科教师进行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揭示全科教师对自身专业身份的认同情况,并深入剖析影响全科教师身份认同的因素,尝试提出有效策略帮助全科教师构建积极的身份认同。本研究正文共有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