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交通廊道涎流冰发育特征及对川藏铁路的影响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onian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涎流冰病害是严寒地区,尤其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一种独有的特殊工程地质现象,在我国北方冬季寒冷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普遍存在,是这些地区的工程建设中经常遭遇的的地质病害之一。川藏铁路康定到昌都段穿越区域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等非常有利于涎流冰的形成。本文以川藏铁路康定至昌都段规划铁路为研究依托,通过对相关论文与工程资料的整理、川藏交通廊道涎流冰现场调查、涎流冰形成过程模拟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涎流冰的形成条件,各因素对涎流冰形成的影响,不同类型涎流冰的发育机理,以及涎流冰对川藏铁路的影响。通过收集查阅并整理了东北、西北地区典型涎流冰的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康定至昌都区域内的气象、地质情况,制定了较详细的野外调研计划。此次川藏交通廊道区涎流冰调研方法为卫星图片判识和野外现场调查。确定野外调查的内容主要为涎流冰的地理位置、地形、坡向、坡度、坡位,涎流冰的类型、出露位置、规模,以及对拟建工程的危害程度。共调查涎流冰点2369处。确定川藏交通廊道区内的涎流冰共七种类型,分别为坡面溢流型、坡脚渗流型、沟谷型、沟槽型、基岩裂隙型、土石界面型以及河流型等。结合对川藏交通廊道区涎流冰的现场调查研究以及对沿线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气象、水文的现场观测和综合分析,阐述了川藏交通廊道区涎流冰的发育特征,以及涎流冰形成所需的水文条件、气象条件和地形地貌条件。分析了涎流冰的形成原因以及影响涎流冰发育的因素。进行涎流冰形成过程模拟试验,分析涎流冰发育时边坡内部孔隙水压力以及含水率变化规律。在涎流冰发育机理的基础上,通过Midas-GTS数值模拟软件,分类对坡面溢流型、土石界面型和基岩裂隙型涎流冰的渗流情况进行了模拟,对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典型涎流冰为例,分析水源和薄弱层对涎流冰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对拟建川藏铁路路基有影响的涎流冰64处,对桥梁有影响的涎流冰57处,对隧道有影响的涎流冰30处。对于影响隧道进出口的涎流冰点,建议线路方案微调避开涎流冰发育区;对于桥梁工程,建议桥梁墩台避开涎流冰发育区;对于路基段,建议加强涎流冰防治工程措施。
其他文献
研究表明,攻击性驾驶行为是造成道路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而抑制攻击性驾驶行为,对提升道路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对攻击性驾驶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多从“驾驶行为”的角度入手,本文将攻击性驾驶行为视为一种“攻击行为”,探索驾驶人的个体攻击性与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关系,同时,将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共情能力引入攻击性驾驶行为研究,补充和丰富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影响因素。本研究以
多级拼装悬臂式挡墙作为一种新型轻型支挡结构,具有施工快捷、材料用量少、边坡绿化方便、耐久性良好、可适宜较高填方边坡等优点,有广泛的工程应用前景。然而,相关设计计算理论尚未建立,特别是在地震作用下其动力响应与力学性能的研究鲜见报道。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振动台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方法,研究了三级和二级拼装悬臂式挡墙的地震动力响应与特性,主要研究工作与结果如下:(1)基于相似理论,采用量纲分析法设
成都平原是在岷江及其支流水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冲洪积扇平原,区域内广泛分布受冲洪积作用和冰水沉降作用形成的砂卵石地层。近年来,成都地铁建设进入大力发展阶段,大量线路穿越区域内砂卵石地层。砂卵石地层是一种性质特殊的力学不稳定地层,在地铁施工中由于开挖扰动及其自身特性影响,不可避免会引起地层损失,这一不稳定因素将会引起地表出现大面积沉降或塌陷,影响地表构筑物的安全性,危害居民人身财产安全,引起了社会广泛关
香港现代设计于1960年代早期初露锋芒,西方的现代设计风格和理念逐渐在市场上占据主流地位;第一代平面设计师如石汉瑞、靳埭强作为启蒙者,对香港现代平面设计的萌芽与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1970年代即交融与图新时期,香港设计界的中坚人物代表陈幼坚脱颖而出,他的实践探索使“香港设计”的地位在八十年代巩固下来。1990年代是香港现代设计的全盛时期,涌现了不少杰出的中青代设计师,如李永铨、刘小康、黄炳培;这一
学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地铁车辆车轮多边形磨耗现象日益突出,车轮多边形磨耗不仅会加剧轮轨间相互作用力,引起车辆振动和噪声异常,而且还可能导致车辆和轨道零部件的破坏,影响行车安全。近年来,由车轮多边形磨耗造成车辆轨道部件断裂的现象时有发生。一系钢弹簧作为连接轴箱和构架的重要缓冲装置,直接承受来自轮轨的振动,当车轮存在比较严重的车轮多边形磨耗时,一系钢弹簧可能受到较大的振动冲击而发生损伤,而通过现
含膏岩类作为一种蒸发成因的沉积岩,广泛分布于海盆或湖盆中,几乎每个地质时代均有发育,尤其是我国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含膏岩类具有特殊的工程地质特性,在工程前期修建或后期运营维护过程中极易发生病害,给工程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含膏岩类包括硬石膏岩、石膏岩、水化硬石膏岩、含膏(泥)灰岩、含膏白云岩、膏溶角砾岩等。含膏岩中的硬石膏遇水后发生水化反应,体积发生膨胀,强度减小。含膏岩属于可溶岩的一种,在地下水的
随着我国地铁车辆不断地提速,其运行的工作环境也愈加恶劣,这便导致转向架构架开裂现象时有发生。为了探究构架开裂的原因,本文以某城市地铁车辆为研究对象,从转向架设计初期阶段的疲劳仿真计算角度出发,将如何快速、准确地获取轨道不平顺激励下构架的振动响应及如何精确地评估构架的随机振动疲劳作为科学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基于结构动力学、计算力学等相关力学理论,推导了轨道不平顺激励下,基于虚拟激励算法并通过大质量法直
随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时代来临,交通安全相关的辅助导航与智能无人驾驶车辆均需要自动进行路况判别的方法,而构建此类方法的数字道路建模与数据识别模型是其实现的基础,本文将探讨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与卷积神经网络的建模方法。文章在前半部分提出一种基于山区公路平纵线形的栅格数据建模方法。首先,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得出了适当的平、纵两种道路线形几何特征的参数状态界定阈值分别为曲线半径小于等于200与坡度值
磨削在工业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科技发展,磨削方式正在向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在磨削过程中保持磨削量的均匀性能有效提高工件的磨削质量,通过控制磨削工具与工件表面间的磨削接触力矩能达到控制磨削量的目的。本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阻抗控制算法的单自由度电驱柔顺磨削终端执行器,主要内容如下:(1)对比现存不同磨削作业方式间的区别和特点,分析机器人柔顺磨削终端执行器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趋势,提出了一种电驱单自
超导电动磁浮列车作为区别于常导磁浮列车和传统轮轨列车的新型轨道交通工具,具有速度高、悬浮间隙大、不需要主动控制等优点,在高速及超高速地面交通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超导电动悬浮作为磁浮列车稳定运行的核心系统,由于其动态电磁环境十分复杂,超导电磁铁与地面线圈之间动态相互作用力也极为复杂,长期以来超导磁浮列车动力学仿真总是将超导电动悬浮简化为线性弹簧,从而无法准确模拟超导磁浮车辆的动力学行为。因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