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建立慢性盆腔炎(Chronic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CPID)大鼠模型,采用正交设计法分组,观察当归芍药散治疗CPID对细胞因子IL-6、IL-8、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分析"当归芍药散"中6味中药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优化处方设计,得出当归芍药散优化方. 方法:选取SPF级SD雌性大鼠为试验对象,采用混合菌液(大肠埃希菌∶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2∶1∶1)加机械损伤造模法制备CPID大鼠模型,利用正交设计表L8(27)分成8组不同给药组,将75只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及8组不同给药组,分别用药14天后,应用光学显微镜观测各组大鼠子宫病理组织形态学改变;运用酶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的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0(IL-10)的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子宫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的表达,通过应用image-pro-plus6.0软件对每张图进行扫描,以扫描结果中积分光密度为最终测定指标数据. 结果:正常组子宫内膜完整,无充血及水肿,腔壁各层结构清晰,腺体结构正常;模型组(即正交表中第一组实验组)子宫内膜充血、水肿,腔壁结构紊乱,黏膜固有层变薄,甚至消失,腺体萎缩、减少,上皮细胞部分变形坏死或脱落,全层见慢性炎细胞浸润;其他治疗组黏膜固有层变薄,腺体上皮增生,腺体减少,固有层和肌层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当归芍药散不同正交组方有不同程度降低大鼠子宫内膜炎症细胞,从正交设计实验数据的方差分析表看,对于前炎症因子中的IL-6来说,B芍药、C川芎、D白术、E茯苓可以降低1L-6含量,对减缓炎症发生发展有显著性差异(B芍药、D白术、E茯苓均P<0.01,C川芎P<0.05),且作用大小为E茯苓>B芍药>D白术>C川芎;对于前炎症因子中的IL-8来说,C川芎、D白术、E茯苓、F泽泻对降低1L-8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以达减缓局部炎症的目的(D白术、E茯苓均P<0.01,C川芎、F泽泻均P<0.05),且作用大小为D白术>E茯苓>F泽泻>C川芎;对于抗炎症细胞因子中的IL-10来说,B芍药、C川芎、D白术提高IL-10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从而抑制炎症、减轻炎症细胞过度活化(B芍药、C川芎、D白术均P<0.01),且作用大小为D白术>B芍药>C川芎;对于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来说,C川芎、D白术、F泽泻对提高TGF-β1含量有显著性差异,可缓解盆腔黏连(C川芎P<0.01,D白术、F泽泻均P<0.05),且作用大小为C川芎>F泽泻>D白术. 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免疫病理在CPID发病机制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众多细胞因子共同参与并调节其免疫状态,改善CPID炎症反应.通过观察各当归芍药散正交设计组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子宫病理改变以及IL-6、IL-8、IL-10及TGF-β1表达的影响,结合统计数据分析,当归芍药散经过优化后,其中芍药、茯苓、泽泻、川芎、白术可以通过调整抗炎因子与促炎因子平衡,改善机体病理损伤,减少炎症与黏连.中药新药的研制应以创制新方为主要内容.通过该实验的研究,尝试了一条中药新药研制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