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决策困难是指个体在进行职业选择过程中遇到的所有困难,主要包括准备性不足、信息探索困难冲突矛盾突三个方面。这其中既包含认知因素,又隐含情绪情感因素。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期,他们所表现出的职业决策困难特点不同于已就业人员在职业转换期进行再次职业选择所遇到的职业决策困难。一方面,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高校扩招热度不减,而高等教育就业制度从毕业分配完全过渡到了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个体的抉择日显重要;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职业选择和职业定向的初步阶段,是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进行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不仅能为我国高校招生就业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而且能为了解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主要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李西营编译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2006)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已有问卷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完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理论模型,根据理论模型和两次结构式问卷调查结果,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修编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形成正式问卷。以此作为测量工具,对2056名大学生进行测试,初步揭示了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结论有:1.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结构,是个三阶一因子二阶三因子一阶十因子模型。主要包括缺乏准备、信息探索困难和冲突矛盾三个维度。其中缺乏准备包括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不合理信念和犹豫不决三个因子;信息探索困难包括自我信息不足、职业信息不足、社会环境信息不足和信息获取方式(渠道)不足四个因子;冲突矛盾包括外部冲突、内部冲突和情绪不适三个因子。2.本研究修编的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包含三个分量表,10个因子,35题,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的同质性信度系数a为0.915,分半信度系数为0.914;各因子与总问卷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34~0.767之间,各分量表与总问卷的相关系数在0.844以上,问卷的结构效度良好,以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为效标问卷发现,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10个因子与职业决策效能总分及其5个因子均成显著负相关(r=-0.100**~-0.375**),这表明问卷的效度良好。3.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总体来说处于中等水平,目前存在的困难主要有:决策中的情绪不适、社会环境信息不足、以及决策前的犹豫不决,这几方面均表现出中等偏上水平;此外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准备方面以及如何获取更多有效信息也表现出较高的困难水平。4.我国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水平与年级呈现出倒“V”型关系,二年级以后,困难程度呈直线下降趋势,二年级却是职业决策困难表现最为突出的年级。5.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在性别、专业、兼职经历情况、学校类型、家庭来源和父母有否参与决策等六大方面均存在差异。(1)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本研究发现,与男生相比,女生在犹豫不决、职业信息、社会环境信息、信息获取渠道、情绪不适等方面表现出更多的职业决策困难;在不合理信念、外部冲突两因子上,男生则表现出更多的决策困难。(2)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也存专业上的显著差异。整体来说,文科类表现出较少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准备性上(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不合理信念)、信息探索困难、外部冲突上,其困难程度远远小于工科类的学生。(3)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在有无兼职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缺乏准备、信息探索、冲突矛盾三个分量表上均表现出有兼职经历的大学生比没有兼职经历的困难少,尤其是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信息探索、信息获取探索、情绪不适4个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4)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在学校类型上也呈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在信息探索困难分量表及其职业信息探索、社会环境信息探索因子上、冲突矛盾分量表和情绪不适因子上,重点本科院校学生的困难水平均显著低于专科院校的大学生;同时在情绪不适因子上,一般本科院校学生报告的困难水平也显著低于专科院校的学生。(5)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在家庭来源地上也表现出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在信息探索方面差异非常显著(P<0.01),来源于大城市的学生困难水平显著低于来源于农村和乡镇的学生,而来自中小城市和来自省会及大城市的学生之间的职业决策困难程度没有显著性差异。(6)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在父母有否参与方面差异显著。本研究发现,除了不合理信念之外,其余各因子和分量表均表现为,有父母参与决策的学生的职业决策困难显著低于没有父母参与的大学生,尤其是在职业生涯规划、自我信息探索、职业信息探索、社会环境信息探索和内部冲突几方面达到了异常显著的差异(P<0.01)。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在于:修编完善了《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初步解决了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工具,揭示了我国当代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的特点,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