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先秦人们将位于西北部的西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称谓从“戎”、“狄”逐步变为“胡”。胡乐胡舞泛指来自外族的西域乐舞,此舞的传入促使了中外舞蹈艺术文化的交流,并成为了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上独具风格的舞蹈。本文采用历史文献学进行考究,以年代为线索切入,分析和论述传承着艺术文化的“胡舞”是如何流传发展的。全文的正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是绪论,通过梳理古今文献记载中各版本之间的继承关系,从而研究胡舞的源流、辨析递变,并探究其论题的目的和意义,论述当前胡舞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第二章是两汉时期胡舞的传入及发展,首先介绍“胡”及“胡舞”的概念,然后论述此舞传入及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对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长安的胡乐舞促进汉夷之间的乐舞交流以及司马相如撰写的《上林赋》中对胡乐舞进行描述,分析考证西汉时期中外乐舞汇集长安,在宫廷和民间的发展状况。讲述东汉末年贵霜帝国胡风吹拂中原,那时胡舞在民间和宫廷内外是怎么流传的。第三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胡舞的历史流变,首先纵向以时期划分为胡舞在魏晋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并将其流传过程进行综合论述。再横向以民间和宫廷区域划分并展开讨论,主要讲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天竺乐》、《龟兹乐》的传入和《西凉乐》的形成及传播。最后论述西域乐舞在宫廷内的发展情况,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第四章是隋唐时期胡舞的发展与繁荣,本文将分为三个阶段论述:隋朝时期、初唐时期和盛唐时期。首先从《龟兹乐》、《高昌乐》入手探究其在中原发展传播的内部原因与外部条件。其次探究初唐时期胡舞在民间和宫廷的发展状况。由于唐代对外来艺术兼容并包、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观念,促使胡舞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快速发展,并联系相关文献材料概述盛唐时期盛行的三大胡舞《胡旋舞》、《柘枝舞》、《胡腾舞》在唐代的盛行及流变,以及胡舞在《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中各层面的体现。第五章是对“胡舞”流变引发的思考与文化价值的深层研究,胡舞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其独有的精神文化内涵,不仅推动了中原舞蹈的发展还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乐舞文化的交流融合。希望通过探寻胡舞在新疆民间舞中的遗存和沈丘回族文狮舞的发展加强对本次论文的深入研究。帮助大家了解胡舞的发展史,并提出如何促进对当今胡舞的继承与保护,是当下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同时提出一些可行借鉴的举措和方案。最后结语部分希望通过总结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胡舞在中原的流变以及在当今民族民间舞中文化价值的体现,引发对民族舞蹈继承和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