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碳化硅(SiC)作为磨料被广泛应用在精密研磨抛光领域。然而,因碳化硅表面具有很强的亲水疏油性,有关碳化硅悬浮性的报道仅局限在水性介质范围内。随着机械制造业对油基研磨液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碳化硅(SiC)作为磨料被广泛应用在精密研磨抛光领域。然而,因碳化硅表面具有很强的亲水疏油性,有关碳化硅悬浮性的报道仅局限在水性介质范围内。随着机械制造业对油基研磨液日益增长的需求,无机粒子在油性介质中的悬浮稳定逐渐被各领域所关注。本文选用碳化硅微粉作为制备高性能精密研磨抛光液的磨料使用,重点研究其在油性介质中的悬浮稳定性能。为解决碳化硅磨料在油性介质中的悬浮稳定性,本文从粉体改性和浆料分散两方面入手。一方面,由于碳化硅微粉的粒度小和比表面积大等特点,使其能量一直处于介稳状态,致使微粉极易发生凝结、团聚,形成二次粒子。为解决微粉团聚问题,本文首先采用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对粉体表面进行改性,其次对KH570改性的碳化硅粉进行高温下双重包覆改性。另一方面,因粉体在油性介质中的悬浮稳定性较差,本文重点探讨了超分散剂和增稠剂对其悬浮稳定性的影响。使用接触角仪对偶联剂改性粉体进行亲疏水性分析,确定偶联剂改性的最佳工艺;利用XPS、FT-IR和SEM对未改性粉体、偶联剂改性粉体和双重改性粉体进行表面微观结构和形貌分析;通过对OP-7(烷基酚聚氧乙烯(7)醚)的TG-DSC分析,探讨双重包覆改性机制;最后,使用控制单一变量实验的方法确定双酯、分散剂和增稠剂的最佳范围或最佳用量。实验结果表明:在粉体改性方面,当偶联剂的含量2.4%、反应时间5 h和反应温度90℃时,得到的KH570改性的碳化硅粉体具有较好的疏水性;在高温下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方法,向最佳配方的KH570改性的碳化硅粉上包覆OP-7后,双重包覆粉体的接触角从73.8°增加到136.4°,此现象说明粉体的疏水性明显提高。在浆料悬浮性能方面:经实验所得,双酯含量在15%时黏度指数最高,即对混合物的黏温性能最好;分散剂用量在1%~3%范围时,悬浮浆料的分散程度最好;蜂蜡的添加范围在10%时浆料的悬浮稳定性最好。因此,当添加剂双酯的用量为15%,分散剂的用量为1%~3%时,增稠剂的用量为10%时浆料将具有良好的黏温性能和悬浮稳定性。
其他文献
传统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与其演化过程密不可分,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间度量上,这些因素对村落空间演化的作用机理存在显著差异,整体上表现为"内生性"和"外生性"两种机制。其中,内生式演化是村落长时间"适应"人地关系的过程,受其影响形成的乡土空间附着明显的地域色彩,是村落空间的"底色";外生式演化是村落短时间"应急"历史事件的过程,受其影响形成的事件空间带有强烈的事件痕迹,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是实现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但垃圾焚烧发电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我国垃圾的热值低、成分复杂、水分高,需加辅助燃料。国家有关部门规定在循环流化床焚烧炉中其掺烧常规燃料质量不能超过20%,导致垃圾焚烧发电厂投资高,运营成本高,制约了垃圾发电技术的发展。二是垃圾焚烧若处理不当,固态污染物将转化为气态或其它形式的污染物,危害人体健康。针对
氢气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未来能源载体,为可持续能源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电化学水分解产氢是一种有效且环保的途径之一。这一反应通常需要电催化剂来降低过电位并提高反应速率。目前,最有效的催化剂为Pt族金属,但是高成本和低储量限制了其大规模的应用。二硫化钼具有独特的电学和光学性能,被认为是一种可替代Pt族金属的高效非金属催化剂。但是块体MoS_2的性能相对较差,对此我们提出了三种有效的方式来提高二硫
1940年代以来,核工业发展迅速,137Cs和239+240Pu等人为放射性核素通过多种途径进入海洋环境,引起广泛关注。本论文缘起2011年发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基于37Cs和239+240Pu评估
Laves相NbCr2合金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和室温脆性制约了其作为高温结构材料的应用进程。合金化是提高材料力学性能和高温抗氧化性能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通过机械合金化+热压烧
乡村治理能力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本文以宁波市奉化区金村的村庄建设实践为研究对象,考察乡村建设的政策供给特征以及村庄的行动响应策略。研究表明,村社集体的行动策略和治理能力对村庄建设成效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村社集体通过对政府项目和资金的统筹运作、村社内部的动员和集体资源整合、对市场和社会资源的援引,有效地化解了政策供给和建设过程的矛盾问题。其中,村庄精英的组
本文对35t/h燃煤锅炉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技术及其数值模拟进行了研究。在分析影响脱硫效率稳定性因素的基础上,模拟脱硫塔内部流场和压力场,对烟气分布器进行优化设计,并对脱硫
锂离子电池因其长循环寿命,高能量密度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领域。然而,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以及锂资源的匮乏制约了其在大规模储能系统中的应用。由于钠离子与锂离子都属于碱金属元素,具有相似的电化学特性。因其低成本,长寿命的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是一种后锂离子电池时代极有潜力的大规模储能体系。因此,开发合适的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势在必行。目前主流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有NASIC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