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在我国农村地区首次发现的一种新发传染病。病原体是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中的一种新型病毒,名为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患者在发病之后,主要的临床指征包括发热、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降低。在山东、湖北和江苏等地,开展过一般人群中SFTSV血清Ig G抗体的血清学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大量的人口感染SFTSV病毒,但只有少部分人出现临床症状。同时,我们从有关人传人的研究报道中发现,具有血缘关系的人群,该病的发病率和重症率较高。这些证据显示:遗传因素可能在SFTS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前普遍认为,免疫系统中细胞因子、趋化因子表达不平衡导致的炎症反应在SFTS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已有部分研究中使用了细胞因子、趋化因子指标来描述SFTS病人病程的特征,且在多个研究中均显示:血小板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在SFTS病人中表达降低。当前研究现状,全国SFTS发病人数最多的河南省信阳市一般人群中SFTSV血清抗体情况尚不知晓。目前关于PDGF-B基因多态性与SFTS发病及其严重程度易感性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针对PDGF-B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rs1800817和rs1800818两个多态性位点。因此,本研究首先在SFTS高发区(河南省信阳市)开展一般人群中SFTSV感染状况的血清学调查。此外,进一步通过病例-对照关联研究确定PDGF-B基因的rs1800817和rs1800818多态性位点是否与SFTS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关联,最后采用功能实验进一步探索具有显著关联的多态性位点的功能。目的第一部分:了解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高发地区(河南省信阳市)一般人群中SFTSV的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第二部分:通过比较SFTS病例组与对照组,病例中的死亡组与非死亡组、重症组与轻症组间PDGF-B基因rs1800818多态性位点基因型频率的差异,探讨PDGF-B基因rs1800818多态性位点与SFTS发生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同时,在病例组中,比较PDGF-B基因rs1800818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间患者生化指标动态变化的差异。第三部分:通过比较SFTS病人急性期与随访期(6个月、12个月)及健康对照血清中PDGF-BB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血清PDGF-BB水平与SFTS的关系。在各组中分别比较PDGF-B基因rs1800818多态性位点不同基因型间血清PDGF-BB水平的差异,探讨rs1800818多态性位点与血清PDGF-BB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第一部分:选取河南省信阳市解放军154医院体检中心志愿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调查人群,检测该人群中SFTSV血清抗体阳性率。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阳性率的可能影响因素。第二部分:选取河南省信阳市解放军154医院以及信阳市商城县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SFTS病人作为病例组,选取河南省信阳市解放军154医院体检中心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Sequenom Mass Array和PCR直接测序方法对PDGF-B基因的rs1800817和rs1800818多态性位点进行分型,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对PDGF-B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与SFTS发生及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第三部分:病例组选自河南省信阳市解放军154医院收治的SFTS病人,共收集44例,对照组选自河南省信阳市解放军154医院体检中心志愿者,共收集27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病例组(包括急性期、6个月随访、12个月随访)三个时期以及对照组人群血清PDGF-BB水平,使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进行各组血清水平差异比较。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第一部分:河南信阳地区一般人群中SFTSV血清抗体阳性率(以下简称“血清阳性率”)为6.59%。高、中、低流行区血清阳性率分别为8.36%、6.49%和6.12%,三者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6)。农村与城镇血清阳性率分别为7.52%和4.26%。两者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和女性血清阳性率分别为6.2%和7.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0)。检测出血清为阳性的人群年龄均数为46.83岁。将年龄划分为低于16岁、17至44岁、45至59岁和大于60岁四组,其血清阳性率分别为5.5%、5.7%、7.1%和7.4%,即血清阳性率有随着年龄的增长呈上升的趋势(趋势卡方检验:P=0.022)。2011年、2012年和2013年血清阳性率分别为7.7%、5.4%和6.8%,其在年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流行季节前期、流行季节期和流行季节后期血清阳性率为5.1%、7.1%和9.5%,其在三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与流行季节前期相比,血清抗体阳性率在流行季节后期增高(OR=1.536,95%CI:1.103-2.139)。与城镇地区相比,血清抗体阳性率在农村地区增高(OR=1.596,95%CI:1.074-2.369)。第二部分:共1020例病例组和1353例对照组纳入分析。PDGF-B基因的rs1800818多态位点基因型分布符合哈温平衡准则(P>0.05)。rs1800818位点的AA、AG、GG基因型在SFTS病例组中的频率分别为83.1%,15.7%,1.1%,在对照组中的频率分别为82.4%,10%,0.2%。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携带rs1800818位点AA基因型的个体相比,携带rs1800818位点GG以及AG基因型的个体SFTS发病风险增加(OR=1.66,95%CI=1.28-2.16,P<0.001),说明rs1800818多态性位点与SFTS的发生显著关联。病例组中,乳酸盐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的动态变化在AA型与AG+GG型两组间存在差异(P=0.03)。第三部分:SFTS病例组(急性期)与对照组血清PDGF-BB浓度分别为824.0pg/ml和2041.0 pg/ml,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1)。SFTS病例组(急性期)与病例组(6个月随访)血清PDGF-BB浓度分别为824.0 pg/ml和1720.0pg/ml,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7)。SFTS病例组(急性期)与病例组(12个月随访)血清PDGF-BB浓度分别为824.0 pg/ml和2420.0 pg/ml,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3)。SFTS病人中,轻症组与重症组血清PDGF-BB浓度分别为561.1 pg/ml和947.0 pg/ml,两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SFTS病人中,死亡组与非死亡组血清PDGF-BB浓度分别为886.0 pg/ml和658.2pg/ml,两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SFTS病例组(急性期)中,AA基因型与AG+GG基因型血清PDGF-BB浓度分别为1162.0 pg/ml和50.0 pg/ml,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5)。SFTS病例组(随访期)中,AA基因型与AG+GG基因型血清PDGF-BB浓度分别为2270.0 pg/ml和1720.0 pg/ml,两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1)。SFTS对照组中,AA基因型与AG+GG基因型血清PDGF-BB浓度分别为2218.0 pg/ml和1549.0 pg/ml,两组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3)。结论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高发地区(河南省信阳市)一般人群中,血清抗体阳性率较高;发病率较高的地区,血清抗体阳性率也较高。PDGF-B基因rs1800818多态性位点与SFTS的发生显著关联。PDGF-B基因的rs1800818多态性位点的G等位是SFTS发生的风险等位。与对照及SFTS患者随访期血清PDGF-BB水平相比,SFTS患者急性期血清PDGF-BB水平表达显著降低,进一步证实了PDGF-BB与SFTS发病相关。与携带rs1800818多态性位点AA基因型的患者相比,携带AG+GG基因型的患者急性期血清中PDGF-BB水平显著降低,为关联研究结果提供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