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髓母细胞瘤(Medulloblastoma)是在儿童期高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它起源于小脑神经元前体细胞归属于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发生部位多处在小脑的第四脑室上部小脑蚓部。由于脑部的特殊位置和功能,传统的治疗方法手术结合放化疗的方案会受到局限,进而可能会对患儿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并影响其今后的生活质量。因此寻找疗效可靠,毒副作用低的治疗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维甲酸(Retinoic acid)是维生素A在体内的一种代谢形式,全反式维甲酸作为分化促进剂在临床已经广泛应用,其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维甲酸在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实现:维甲酸进入胞浆后与CRABP-II结合,由其携带进入细胞核并与核内转录因子维甲酸受体RAR结合形成复合体,并激活下游维甲酸反应原件,启动相应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继而引发肿瘤细胞的凋亡和分化。然而,在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中发现,维甲酸具有耐受现象,即维甲酸的应用并未抑制肿瘤生长,反而促进其存活甚至增殖。研究发现,脂结合蛋白FABP-5是造成维甲酸产生相反效应的关键因素。FABP-5也是维甲酸的携带蛋白,在胞浆中与CRABP-II产生竞争。FABP-5携带维甲酸入核后,与另外一种核受体PPARβ/相结合,并激活与促进细胞增殖的相关基因表达。FABP-5和CRABP-II的比例决定着维甲酸在肿瘤中发挥促进生存增殖或分化凋亡。由此,本研究以髓母细胞瘤细胞系和髓母细胞瘤病理样本为研究对象,通过检测不同髓母细胞瘤细胞对维甲酸治疗的敏感性,探讨维甲酸信号通路的差异表达与其耐药性的关系。目的:1.检测人髓母细胞瘤中CRABP-II-RARs和FABP-5-PPARs的表达情况。2.分析髓母细胞瘤细胞系对于维甲酸的敏感性的差异,为髓母细胞瘤的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应用组织阵列芯片对104例髓母细胞瘤病例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采用RT-PCR,RT-qPCR,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化学等方法检测FABP-5,CRABP-II,RARs和PPARs在对维甲酸存在敏感差异的髓母细胞瘤细胞系UW228-2,-3和Med-3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在人髓母细胞瘤组织阵列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中,104例病例样本中FABP-5和CRABP-II均有较高的表达率,CRABP-II的阳性表达率为43.27%,FABP-5为49.03%。二者共同表达的病历为27.88%。2. MTT结果表明,维甲酸处理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后, UW228-2,UW228-3细胞的增殖情况与正常培养组无明显差异。而Med-3在维甲酸处理48小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3.维甲酸处理后, Med-3细胞中CRABP-II表达显著升高,而FABP-5的表达量明显有降低,FABP-5与CRABP-II比例中CRABP-II占明显优势。维甲酸欠敏感细胞系UW228-2和UW228-3中,FABP-5的表达占主导作用,CRABP-II的表达量较低。结论:1.在髓母细胞瘤组织中CRABP-II和FABP-5均有表达,并且其表达率较高,但二者在个体间的差异表达可能影响维甲酸的治疗效果。2.维甲酸显著抑制med-3细胞的增殖,但不能抑制甚至增强UW228-2和UW228-3细胞的增殖。不同髓母细胞瘤细胞中CRABP-II和FABP-5的表达不同。维甲酸耐药细胞中FABP-5和其核受体PPARβ/δ均表达增高;而维甲酸敏感细胞中CRABP-II和其核受体RARα的表达升高。这些结果表明维甲酸也可通过FABP-5通路促进髓母细胞瘤细胞生存或增殖。3.维甲酸FABP5通路可能与髓母细胞瘤的维甲酸耐药性密切相关。临床应用时要结合个体病例,实行个性化治疗或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