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有机构成部分,既是绘画造型的手段,又是精神表现的载体。水墨人物写生中的造型是需要笔墨这一重要的艺术语言来表现的。笔墨应该为造型服务,它不能抛开造型。正如蒋兆和对笔墨的总结:“……需要以笔为主见其骨,以墨为辅显其肉。笔墨之间各自负担的使命,就在于完整地表现有筋、有骨、有肉的具有生命的形象。因而才能有生动的笔墨。”在水墨人物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两大派系。人们习惯称之为京派与浙派。最初阶段他们的笔墨技法不尽相同。一般看来,京派是以山水画技法为基本的语言,而浙派是以花鸟画技法为基本的语言。“京派”的水墨人物写生以素描为基础,用“干笔”画出素描效果,用墨重,用笔严谨,气势较大,份量亦重。徐悲鸿、蒋兆和对"京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以蒋兆和影响最深。在“京派”第二代画家里以周思聪成绩最为突出。而“浙派”以花鸟画技法为本语,少融山水画的皴、擦技法,注重传统“笔墨”的“笔法”运用,造型灵动、清秀,画面效果湿润、华滋,水墨淋漓,偏重“意、趣”求笔墨之趣、造型、章法之趣。“浙派”以方增先、李震坚、周昌谷为早期的代表,同样为浙派代表的吴山明、刘国辉在借鉴传统花鸟笔墨技法的基础上,其用笔用墨呈现出很强的自由性与融洽性。水墨人物写生中笔墨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有的糅合进了现代气息,充满了现代感;有的突出了笔墨的张力和弹性;有的则显现出笔墨的朴实与凝重。总之,正不断地拓宽它日趋强烈的个性化语言,笔墨的延伸与拓展已充满了多种可能性。因此,具有更广袤的未知区域等待我们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