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面动脉及其穿支走行和变异以及使用穿支形成鼻唇沟折叠穿支皮瓣对鼻翼缺损修复的临床价值。 方法: (一)选用10具(共19侧,一具半侧面部破坏不可使用)成人头面部标本,3具(6侧)从颈总动脉远心端注入红色乳胶溶液,余未灌注直接解剖。锐性剥去相关区域的皮肤,去除部分脂肪,顺面动脉走行从下颌下缘至内眦解剖出面动脉走行的全过程。其中5具(10侧)仔细分离出面动脉分支,统计分支数目,分布区间,用游标卡尺测量分支起点直径和分支长度。 (二)2010年至今共治疗20例鼻翼缺损,采用鼻唇沟任意皮瓣(A组)和鼻唇沟折叠穿支皮瓣(B组)各10例,B组术前探测鼻唇沟区血管分布以及该区域血管穿支浅出点(对有多个浅出点着均应标志,术时选择对手术有益和选择方便的浅出点穿支),按照缺损的区域和大小设计鼻唇沟折叠穿支皮瓣,根据缺损修复要求修剪皮瓣,使皮瓣最终成为厚薄适宜,折叠可以同时修复皮外皮肤和形成衬里的带血管皮瓣,旋转修复创面。(A组)按照缺损的区域和大小设计鼻唇沟任意皮瓣,衬里采用上臂内侧中厚皮片缝合皮瓣背侧,旋转修复创面。二组病例术后口服抗生素5天抗感染,术后外鼻孔碘仿纱布支撑加压,定期换药随访。 结果: (一)上述标本中,面动脉终止于内眦动脉的11侧,占57.9%,终止于鼻背的3侧,占15.6%,终止于鼻翼外侧者3侧,占15.6%,终止于上唇动脉的2侧,占10.9%。10侧分离了面动脉分支,发现面动脉从下颌骨前缘到终止处,分布有3~8支,平均5.6支穿支,分支基本分布在下颌骨至鼻翼区间段,动脉起始点口径为0.5~1.9mm,平均1.3mm,穿支长度为14~55mm,平均25.4mm。 (二)B组病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月至2年,术区瘢痕不明显,修复鼻翼形态满意,无臃肿,保留神经皮支患者,修复鼻翼即刻感觉良好,未保留神经者,感觉在6个月后逐渐恢复。患者对修复效果较为满意。A组病例8皮瓣全部存活,2例皮瓣末端稍有坏死。背侧植皮区6例皮肤完全存活,4例部分存活,通过自身上皮化修复创面。A组2例病例因术后修复鼻翼臃肿行再次修复,3例鼻翼稍臃肿但未再修复,所有病例修复即刻修复区鼻翼均无感觉,感觉恢复同B组皮瓣未保留神经者,术区瘢痕不明显。 结论: (一)面动脉走行基本稳定,但有解剖上一定的变异。在采用面动脉血管为血供的皮瓣时术前要探查面动脉走行,不可一味采用经验切取皮瓣。面动脉在下颌骨至鼻翼间有相对稳定的分支数,有一定的直径和长度,可以使用合适的面动脉穿支皮瓣进行邻近区域组织缺损的修复。 (二)鼻唇沟穿支皮瓣具有血供可靠、蒂长转移范围大、修复区域广,皮瓣厚薄适宜、外在皮肤衬里同时修复,修复后鼻翼形态满意,避免了术后皮瓣臃肿二次修复的问题,同时保留了外鼻的感觉功能。鼻唇沟折叠穿支皮瓣是修复鼻翼全层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