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唇沟折叠穿支皮瓣修复鼻翼缺损的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lcharmer1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面动脉及其穿支走行和变异以及使用穿支形成鼻唇沟折叠穿支皮瓣对鼻翼缺损修复的临床价值。  方法:  (一)选用10具(共19侧,一具半侧面部破坏不可使用)成人头面部标本,3具(6侧)从颈总动脉远心端注入红色乳胶溶液,余未灌注直接解剖。锐性剥去相关区域的皮肤,去除部分脂肪,顺面动脉走行从下颌下缘至内眦解剖出面动脉走行的全过程。其中5具(10侧)仔细分离出面动脉分支,统计分支数目,分布区间,用游标卡尺测量分支起点直径和分支长度。  (二)2010年至今共治疗20例鼻翼缺损,采用鼻唇沟任意皮瓣(A组)和鼻唇沟折叠穿支皮瓣(B组)各10例,B组术前探测鼻唇沟区血管分布以及该区域血管穿支浅出点(对有多个浅出点着均应标志,术时选择对手术有益和选择方便的浅出点穿支),按照缺损的区域和大小设计鼻唇沟折叠穿支皮瓣,根据缺损修复要求修剪皮瓣,使皮瓣最终成为厚薄适宜,折叠可以同时修复皮外皮肤和形成衬里的带血管皮瓣,旋转修复创面。(A组)按照缺损的区域和大小设计鼻唇沟任意皮瓣,衬里采用上臂内侧中厚皮片缝合皮瓣背侧,旋转修复创面。二组病例术后口服抗生素5天抗感染,术后外鼻孔碘仿纱布支撑加压,定期换药随访。  结果:  (一)上述标本中,面动脉终止于内眦动脉的11侧,占57.9%,终止于鼻背的3侧,占15.6%,终止于鼻翼外侧者3侧,占15.6%,终止于上唇动脉的2侧,占10.9%。10侧分离了面动脉分支,发现面动脉从下颌骨前缘到终止处,分布有3~8支,平均5.6支穿支,分支基本分布在下颌骨至鼻翼区间段,动脉起始点口径为0.5~1.9mm,平均1.3mm,穿支长度为14~55mm,平均25.4mm。  (二)B组病例皮瓣全部存活,术后随访6月至2年,术区瘢痕不明显,修复鼻翼形态满意,无臃肿,保留神经皮支患者,修复鼻翼即刻感觉良好,未保留神经者,感觉在6个月后逐渐恢复。患者对修复效果较为满意。A组病例8皮瓣全部存活,2例皮瓣末端稍有坏死。背侧植皮区6例皮肤完全存活,4例部分存活,通过自身上皮化修复创面。A组2例病例因术后修复鼻翼臃肿行再次修复,3例鼻翼稍臃肿但未再修复,所有病例修复即刻修复区鼻翼均无感觉,感觉恢复同B组皮瓣未保留神经者,术区瘢痕不明显。  结论:  (一)面动脉走行基本稳定,但有解剖上一定的变异。在采用面动脉血管为血供的皮瓣时术前要探查面动脉走行,不可一味采用经验切取皮瓣。面动脉在下颌骨至鼻翼间有相对稳定的分支数,有一定的直径和长度,可以使用合适的面动脉穿支皮瓣进行邻近区域组织缺损的修复。  (二)鼻唇沟穿支皮瓣具有血供可靠、蒂长转移范围大、修复区域广,皮瓣厚薄适宜、外在皮肤衬里同时修复,修复后鼻翼形态满意,避免了术后皮瓣臃肿二次修复的问题,同时保留了外鼻的感觉功能。鼻唇沟折叠穿支皮瓣是修复鼻翼全层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其他文献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一次重大创新,其改变了以往的固有教学思维,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高职生理学教学中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阶段要培养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层面,还有道德层面.所以小学班主任必须在德育教育中有效的实施激励策略,正确引导学生生成高
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往来愈加频繁,在世界文化走入中国的同时,中国文化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作为中国的学生来说,要有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相关的教育人员也要注意到
中职院校是许多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之后继续学习的一个途径,在这里他们能够学到更加专业的技能知识,也是国家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关键方式.我们都知道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
CLQ15型履带式潜孔钻车是天水风动工具厂于1981年开始研制的新型凿岩设备。它是在接杆凿岩钻车上配用QC100气动潜孔冲击器、H150型回转器和相应的钻具组成的潜孔钻车,具有重
目的:  通过改进型间断饮用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大鼠原发性肝癌模型,观察大鼠肝脏在不同诱癌阶段的病理变化,同时检测Survivin和Livin在大鼠肝脏不同
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执行人”——政工工作者,政工工作可以说从初始至今经历了忽视—接纳—回暖—依赖这四个鲜明的阶段,从政工工作经历的历程来看,充分表明了做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