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机器学习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预测及新辅助治疗后非pCR患者预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boy02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对于乳腺癌治疗和生存相关研究已有很大进展。乳腺癌患者发生腋窝淋巴结转移影响患者预后和手术方式以及对乳腺癌患者的后续治疗。随着乳腺癌治疗方法的不断探究,新辅助治疗在乳腺癌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使得新辅助治疗疗效成为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对于未达到p CR的乳腺癌患者,与预后相关的预后指标显得尤为重要。第一部分基于多模态深度学习预测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状态目的:本研究利用深度学习提取临床病理资料特征及数字病理图像(Whole slide imaging,WSI)特征,开发预测模型,预测早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4038例未进行临床治疗的确诊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肿瘤侧别、肿瘤位置、单灶或多灶、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组织学分级、腺管比例、细胞核异型性、核分裂象、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ER、PR、HER2状态、分子分型、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及相应的数字病理图像(全H&E切片数字扫描图像)。提取临床病理资料特征及图像特征(肿瘤细胞核异型性、核分裂象、Tils等),将临床病理资料与数字病理图像特征相结合,通过多模态深度学习模型(Multi-modal learning model,MMLM)共同训练这两种模态的深度学习网络,以获得最终的模型预测结果。通过测试集和外部数据对最终模型进行检验,并通过ROC曲线下面积进行验证,利用Delong检验比较ROC曲线。结果:利用测试集检验深度学习模型预测有无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能力,和进一步预测淋巴结无转移、孤立性肿瘤细胞(Isolated tumor cells,ITC)、微转移和宏转移的能力。1.对于淋巴结转移状态二分类(有或无转移),基于临床病理指标进行预测的AUC值为0.770;基于WSI进行预测的AUC值为0.709;基于MMLM预测的AUC值为0.809,以上结果提示MMLM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2.使用MMLM预测淋巴结转移状态四分类(无转移、ITC、微转移和宏转移),并对基于临床病理指标预测、基于WSI预测和基于MMLM预测的性能进行对比。对于淋巴结无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770、0.709、0.809,对于ITC的AUC值分别为0.619、0.531、0.634;对于淋巴结微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636、0.617、0.691;对于淋巴结宏转移的AUC值分别为0.748、0.691、0.758。对三种预测方式获得的AUC值进行对比显示:对于淋巴结状态的预测,利用临床病理特征及WSI特征相结合开发的MMLM显示出了更准确的预测效果。小结:通过多模态深度学习将临床病理信息及WSI特征相结合,开发出早期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利用全部病例及各分子分型对该模型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整体预测能力很高,预测结果较稳定。第二部分建立和验证一种新的预测模型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非pCR患者预后效果目的:本研究通过结合多种临床病理因素,构建具有更准确、可靠预测结果的预测模型,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更准确的决策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了从2010年到2017年1009例浸润性乳腺癌且新辅助治疗后进行了手术切除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术后病理诊断均未达到p CR。收集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包括年龄、性别、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脉管瘤栓、淋巴结受累,ER、PR、HER2、Tils等。该试验中的所有指标均由两名具有至少十年经验的病理医生以双盲方式判读,包括组织学分级,Tils,ER,PR,HER2和Ki67。使用R语言来计算训练集和验证集中预测模型的校准度和ROC曲线。结果:对影响OS的指标进行单变量生存分析,结果显示组织学分级高(P=0.037),临床分期晚(P<0.001),HER2阴性(P=0.044),残余肿瘤负荷(Residual cancer burden,RCB)分级高(P<0.001),Tils轻度浸润(P<0.001),淋巴结转移(P=0.049),MP分级低(P=0.013)与新辅助后非PCR患者的OS预后不良有关。以上指标代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晚、HER2阴性、RCB分级高、Tils轻度浸润是影响新辅助治疗乳腺癌后非PCR患者的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在训练集所有病例中,预测模型3年、5年生存率AUC值分别为0.95、0.79,RCB分级3年、5年生存率AUC值分别为0.70、0.67,这表明,相对于RCB分级,预测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非p CR患者的OS。在HR、HER2+、TN分类中也显示出相同的结果:通过预测模型计算HR3年、5年生存率AUC值分别为0.97、0.83;预测HER2+3年、5年生存率AUC值为0.99、0.86;预测TN 3年、5年生存率AUC值为0.95、0.82。而通过RCB分级预测HR 3年、5年生存率AUC值为0.79、0.75;预测HER2+3年、5年生存率AUC值为0.77、0.64;预测TN组3年、5年生存率AUC值为0.87、0.76。小结:我们通过R软件结合了4种乳腺癌预后相关因素,开发出了一种比RCB分级更准确的预测模型,用以评估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非p CR患者的预后,并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决策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荟萃分析的方法对食管癌放化疗后原发灶复发挽救性放疗与其他疗法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研究,探究有效挽救治疗方法。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Embase数据库、迈特思创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搜集有关食管癌放化疗后复发挽救性放疗与其他治疗方法比较的临床对照研究,并对相关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二次检索,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4月。
目的: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分析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患者易于取材的血液、口腔粘膜、唾液、尿液、粪便内微生物组成的特点及与健康受试者相应部位的微生物组成之间的差异,进一步了解食管鳞癌患者局部环境中的微生物与食管鳞癌的相关性,以期寻找潜在的早期筛查和治疗靶标。方法:对26例食管鳞癌患者(ESCC组)和28例健康受试者(HC组)的血液、口腔粘膜、唾液、尿液、粪便样本进行微生物的检测,使用OMEGA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手术治疗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索胃肠道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以及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胃肠外科同一组收治的5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设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符合条件的共436例,对其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其中128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病例组,308例患者术后未出现下肢深
目的:根治性同步放化疗(Concurrent Chemoradiotherapy,CCRT)是不可切除局部晚期食管癌的推荐方案。关于照射剂量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的INT0123试验显示在同步放化疗过程中,放疗剂量由50.4Gy提高至64.8Gy并无局部或生存获益,因而认为50.4Gy是根治性同步放化疗的标准剂量。然而,这一结论正日益受到挑战,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大多中心采用60Gy及以上的的照射
目的:本研究通过评估行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的术前衰弱状态,研究术前衰弱与术后谵妄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以全身麻醉下择期行结直肠癌手术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受试者入选标准:1)年龄≥65岁且<90岁,性别、民族不限;2)预计手术时间≥2小时;3)原发肿瘤,手术前未经过放疗、化疗的治疗措施;4)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受试者排除标准:1)拒绝参加本研究;2)既往有精神分裂症、癫痫、帕金森病
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是指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局部治疗之前进行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方法,是目前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手段。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s)的视觉定量评估缺乏精确性和可重复性。有研究表明,TILs及TILs亚型在新辅助治疗后乳腺癌患者中具有极高的预后价值。因此,我们通过对比显微镜下视觉评估(Visual assessment,V
目的:回顾性分析锁上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鳞癌放疗的价值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筛选符合入组条件的合并锁上淋巴结转移的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189例,其中男性137例,女性52例。根据锁上淋巴结(S CLN)转移确诊时间,分为首诊时确诊SCLN转移组(首诊组)86例,治疗后出现SCLN转移组(治疗后组)103例,其中术后出现SCLN转移患者(术后组)74例,放化疗后出现SCLN转移患者(放化疗后组)29
目的:探究食管癌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诊断为食管癌并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的病例资料,包括内容有,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术后病理类型,吸烟史,术前化疗史,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情况;术前实验室检验结果: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糖;术中信息:麻醉方式,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切口数量,术中输注血
目的:观察新辅助化疗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心肌损伤及围术期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旨在优化该类患者围术期麻醉管理策略,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纳入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11例,术前接受3~4个周期新辅助化疗,化疗方案为卡培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化疗后3周进行手术治疗。患者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Ⅲ级,BMI18~30kg/m2,无严重神经、精神、呼吸及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无
目的:两种氧疗模式在放射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肺癌患者中的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中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肺癌放射治疗后1-6月间出现放射性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共计62例。根据美中中家癌症研究所共同毒性标准3.0版(CTCAE 3版)[1],选择CT中是为2、3是的患者。根据氧疗模式不同,中为A、B组,A组为使用经鼻高流量湿化吸氧患者,共纳入33例(n=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