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跨文化对比研究也在多个领域得以应用发展,其中也包括对中美主持词的对比研究。但是以上研究多从大众传媒角度出发,从语言学角度出发对主持词进行比较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马丁的评价理论,从语言学角度对中美主持词的人际意义进行对比分析。 本研究选取6篇奥斯卡奖和6篇金鸡百花奖颁奖礼主持词作为分析对象。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两种研究方法,就中美主持词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中美主持词人际意义的异同,并进一步对上述异同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针对本文提出的三个研究问题,研究结果可归纳如下:中美主持词均采用了大量的评价资源来表达情感,建立和观众的联系。且中美主持词中均采用较少的态度资源以保证主持人态度的客观以及公正。具体来说,首先,中美主持词均采用较多的鉴赏资源以减少主持词的主观性。在鉴赏资源中,对电影或者表演作出鉴赏的反应资源所占比例最大。中美主持词采用较多的赞同资源来建立自身观点和其他外部观点的联系;通过包容资源打开对话空间。然而,中美主持词在人际意义构建上也存在差异。在判断子系统中,中文倾向于使用韧性标准进行评价,但是英文主持词则倾向能力。在对话收缩系统中,中国主持人更倾向使用相对温和的反对资源,而美国主持人则更为直接地使用否认资源。最后,中文语篇中存在更多的等级资源对电影或电影人进行等级划分。主持词的对话性,电影颁奖礼的目的以及主持人和观众的互动是以上相似人际意义形成的主要原因;以上相异的人际意义主要源于中美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本研究通过验证评价理论在对比分析主持词方面的可行性,扩大了评价理论的应用范围,并为中美主持词对比研究提供了可行的语言学方法。在实践层面,本研究有利于推动电影层面的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