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年内战时期”是指1927年到1937年,又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土地革命时期”。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在北伐胜利后相对稳定的局面下出现的新的政治乱局。共产党围绕农民和土地问题展开广泛的土地革命,建立了自己的军队和苏维埃政权。国共两党在这一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和军事较量。在国民党的围剿下,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了巨大的灾难,濒于毁灭,红军被迫开始了前途未卜的长征。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整个中华民族陷入危难之中,从此国共两党共同面对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严重的危机。在如此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形势下,各种新的社会称谓大量涌现。丰富的语言现象及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选取与社会变迁紧密相关的社会称谓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这一时期代表性的社会称谓,考察语言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虽然语言只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支撑点,但是它对于生活的表现力及其表现的全面性,使得我们有信心把对社会称谓词的描述和对社会历史的表述结合起来。在研究方法上,尽可能广泛收集原始资料,以定性研究为主,着重分析这一时期社会称谓的具体使用情况。把历时研究和共时研究结合起来,既对称谓状况作概括描写,又对时代性强的称谓进行深入地探讨,包括新称谓的产生,小称谓系统自身的变动和整合,以及诸多称谓变化与社会生活的互动效应;同时重点分析造成称谓发展的社会因素,积极联系事实,力图通过称谓例证反映社会语言变化的规律和本质。全文内容共分五章,所选取的社会称谓基本涵盖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主要特征,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语言变化有着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