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经济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im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县域尺度上从城镇等级结构,城市职能结构与城镇产业空间结构三个方面较系统研究皖江城市带经济空间结构。主要运用波士顿矩阵分析城镇等级结构;通过对专业化部门,职能规模及职能强度进行量化研究城市职能结构并从定性上触及到城市集聚与扩散功能;从同一产业与不同产业两个方面分析产业空间结构。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非农业人口规模这个方法是一种静态的方法,虽能较好地体现城镇结构,但无法体现城镇人口变化对城镇结构的变化。波士顿矩阵法将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即将城镇人口规模与城镇人口增长率综合在一起。应用这种方法的结论是城镇规模总体偏小,各等级城镇数量并非按城镇等级递增而减少,而是由少到多再到少最后增多,高等级城镇偏少,绝大多数是低等级城镇,城镇等级衔接不连贯。城镇等级结构的合理形状并非是正“金字塔”,而是高等级城镇越多越合理的倒“金字塔”。(2)合肥市是一个综合性城市,科教卫文业等第三产业在四个区域尺度有一定影响,但较低端第三产业影响力总体上大于金融业等较高端第三产业;建筑业在四个区域尺度影响较大,但制造业是非基本职能,因此要强化先进制造业与高级制造业发展。(3)芜湖市是以制造业为支撑的专业化城市,为区外服务的部门专业化程度很高,要向先进制造业与高端制造业进一步转化,同时加强服务业发展。马鞍山市是在采矿业基础上的制造业专业化城市,制造业职能规模仅次于芜湖市,但职能强度在各区域尺度上均高于芜湖市,并与芜湖市有很大的互补性;大多数服务业是非基本职能部门,服务业职能层次偏低,需加强职能组分结构调整与优化。铜陵市是以铜产业为特色的专业化城市,制造业的职能规模仅次于芜湖市,马鞍山市,但职能强度高于二者,并且这三市制造业互补性强;建筑业职能规模与职能强度较大,职能层次较高。职能组分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4)安庆市是一个多样化职能城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其最突出的职能组分,基本职能部门比较多,但职能规模较小,比较优势不明显。制造业有一定基础,但需要将制造业进一步向高端化与先进化发展,从而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第三产业发展较全面,但金融业等先进服务业发展滞后。(5)六安市在皖江城市带区域尺度上是以建筑业为特色的专业化城市,在其他三个区域尺度上是多样化职能城市。建筑业在职能规模上仅次于合肥市,职能强度位居皖江城市带诸城市首位,其比较优势明显。科教卫文业比较发达,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比较优势较小,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等服务性职能组分职能层次较低。制造业区位熵严重偏小,一些科技含量高的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其发展中的制约因素。(6)城市带各县市具有所有产业结构类型,表明其产业结构多样性与复杂性。但主要以二三一结构为主,三二一结构次之,表明县市主要沿着工业化道路发展。三二一结构从理论上是最合理的产业结构类型,但城市带相关县市的发展阶段决定论要将其转化为二三一结构。
其他文献
葡萄酒中的萜类物质大多以结合态糖苷的形式存在,不易释放。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L)在糖苷水解过程中至关重要,然而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其活性往往受葡萄酒发酵环
由乳酸聚乙二醇酯二醇中间体(LPEG)、羟基磷灰石以及甲苯-2,4-二异氰酸酯(TDI)发生加聚反应,探讨羟基磷灰石与乳酸基聚氨酯的共价杂化。对提纯后的杂化产物(HA-g-LPEU5K)及相
<正>管好货币信贷总量,调节好货币闸门,是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17年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这是在深入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
为实现建筑施工精细化管理,以事故预防为主要任务,将工程安全特性细分至各施工岗位中。基于工作安全分析理论,识别施工岗位安全评价指标,构建施工岗位安全评价模型。依据各指
文化适应影响第二语言习得教育教学水平,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是影响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在我国“藏汉双语”教学模式中,汉语文是第二语言。学生汉语文水平普遍偏低,关键原因是学
作为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判断性思维对于科技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起着重要作用。我国现阶段的英语写作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重视不够。学生的英语写作水
本文论述土工织物在路面结构层中的使用:修筑低价道路面层、作路面表处和防止基层裂缝反射的界面层。在这三种应用中,使用针刺无纺织物优于编织物,无纺织物具有辅助特性,浸透
<正>近年来,海沧区按照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面建设"五大发展"先行区,全力打造国际一流海湾城区。2016年1
<正>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晋江最大的短板和瓶颈。近年来,晋江市认真按照泉州"三大战略"的部署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薄弱环节,举全市之力,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农业转移
<正>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一环,深化对它们的认识,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仅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一、关于对农业现代化和新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