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钒页岩是我国一种特有的优势钒资源,从钒页岩中提取钒是钒资源利用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受钒赋存状态的多样性和品位普遍偏低等因素限制,现有的页岩提钒工艺存在着提钒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页岩提钒行业的发展。钒页岩选矿预富集是提高钒品位、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方法,因此,对钒页岩选矿预富集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论文以湖北某地云母型钒页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普通螺旋溜槽分选特征、进行了钒页岩分选过程动力学分析,建立了颗粒径向平衡位置模型,并预测了钒页岩超极限螺旋溜槽分选结果,设计出了适用于钒页岩的超极限螺旋溜槽,主要研究成果下: (1)化学成分分析、岩矿鉴定、矿物组成分析和钒赋存状态研究表明,钒页岩原矿中有近5%呈混杂分布的碳质物;原矿V2O5含量为0.78%,大约88.1%的钒赋存在白云母和伊利石中,其余部分主要分布在碳质物中,属于高碳低品级云母型钒页岩;白云母(含伊利石)片晶平均粒径仅为5.4μm,碳质物颗粒粒度基本<10μm,而脉石矿物的平均粒度则相对较粗。白云母颗粒多以集合体形式呈细脉状沿石英和长石颗粒边缘处分布,脉宽一般在2~10μm不等。 (2)螺旋溜槽分选过程研究可知,尾矿-30μm粒级V2O5品位为0.66%,原矿-30μm粒级中V2O5在精矿中的分配率仅为56.84%,表明螺旋溜槽对钒页岩有一定的分选效果,但对于微细粒级的分选效果较差,需要研究开发更适合钒页岩矿石性质的螺旋溜槽。 (3)槽底分选区颗粒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分选粒度相同的颗粒时,颗粒在槽面的径向分布受密度大小的支配,密度越大的颗粒,其径向分布函数rj的值越小,越靠近槽的内缘;随着螺旋溜槽纵向倾角α的减小,drj/dσ值逐步下降。由于drj/dσ<0,因此,|drj/dσ|随着α的减小而增大,表明减小纵向倾角α可以提高颗粒径向分布函数对密度的敏感度,即提高低密度差颗粒的分选效率,螺旋溜槽纵向倾角α具有一个极限值αo,即limα→α0 v=0,入选物料的密度σ越低,α0的取值可以越小。 (4)基于分选微细物料螺旋溜槽的槽面流体流型趋于层流的特点,研究提出了径向平衡位置模型,钒页岩超极限螺旋溜槽分选模拟结果表明,在矿物解离状态完全理想化的前提下,可以实现目的矿物白云母、伊利石和碳质物与脉石矿物石英、方解石、赤铁矿、黄铁矿和磷灰石的分离。然而,现实中的理想解离状态并不存在,在钒页岩选矿中,选择性地将易磨的白云母(含伊利石)磨碎,提高白云母与脉石矿物之间的粒度差异,对分选有重要的意义。 (5)针对钒页岩矿石密度小、入选粒度细的特点,钒页岩用超极限螺旋溜槽的设计直径为400 mm,距径比为0.36,低于普通螺旋溜槽距径比的设计下限0.4。溜槽断面曲线公式为Y=kX1/3,k=11~13,螺旋上部取大值,下部取小值。新设计的超极限螺旋溜槽分选过程中V2O5品位分布范围较宽,介于0.26%~1.19%之间,优于普通螺旋0.55%~0.91%的分布宽度,表现出了较好的分选现象。超极限螺旋溜槽分选时对原矿中各粒级的V2O5均表现出较好地回收效果,粒级越细回收率越高,如-30μm粒级V2O5的回收率高达94.58%。 (6)钒页岩原矿经超极限螺旋溜槽重选工艺处理,即一次粗选,粗选中矿再磨再选,再选中矿合并至精矿中的开路流程,可以获得的选矿指标为:精矿产率76.38%、V2O5品位0.96%、回收率91.65%,抛尾率23.62%。在重选流程基础上,对再选中矿继续采用浮选白云母流程,组成超极限螺旋溜槽重-浮联合工艺,可获得的技术指标为:精矿产率70.41%,V2O5品位1.01%、回收率89.40%,抛尾率29.59%。钒页岩预处理推荐工艺为超极限螺旋溜槽阶段磨矿阶段选别工艺,该工艺具有流程结构简单、抛尾效率较高的优点,符合钒页岩选矿预处理“简单、高效、低成本”的原则要求,可降低后续提钒作业生产负荷约20%。 (7)工艺矿物流程图研究表明,超极限螺旋溜槽重选工艺在抛尾率为23.62%时可实现石英的去除率33.4%、赤铁矿的去除率51.4%、磷灰石的去除率47.6%;精矿中白云母(含伊利石)的回收率为91.9%、碳质物的回收率为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