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围绕后奥运时期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这一主题展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沿袭了苏联的模式,通过三级训练模式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在此次2008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健儿取得了优异成绩,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价值观的不断变化,不论是大众,还是专家学者都已经意识到一直沿用原有体制不利于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优秀运动员,不利于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储备和优化,不利于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本文试图在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探讨后奥运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大众基础,完善后奥运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长效管理机制。使得国家在北京奥运时期所形成的社会价值、人文精神财富得到更有效的利用,从而有效促使更多的青少年向往竞技体育,塑造自我成为奥运人才。也能够使得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在培养奥运人才中的得以整合利用,为青少年及其家长消除运动员后续生存发展顾虑等关键问题。
本文分五章进行论述。首先在第一章绪论中提出问题,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出文献综述,并阐明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是通过回顾我国竞技体育发展历程,并根据论题分析08北京奥运的奖牌情况和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政策的变化走向,提出后奥运时期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有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章主要是案例分析。首先是清华大学由小学到大学一体化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接着分析三种国外不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劣势。
第四章提出后奥运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首先,通过大众体育的兴起为竞技体育提供有力的后备保障。其次,政策上要从法制保障机制、体教结合机制、动机激励机制、科技支撑机制来建立和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最后第五章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提出个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