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CM-DIL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可行性,观察标记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膀胱脱细胞基质(BAMG)共同培养后的生存情况,以确保移植到实验动物体内的种子细胞的存活效果。(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在体内存活并发生迁移,是否参与了膀胱组织缺损的重建。(3)评估不同的种子细胞移植途径对缺损膀胱组织修复效果的影响。(4)观察各组修复膀胱组织IL-2及IL-4的表达。方法:分离培养得到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兔膀胱脱细胞基质,收集培养得到的p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进行流式细胞学检测,用CM-DIL标记BMSCs。将实验兔分为以下四组:静脉注射BMSCs联合BAMG修复膀胱组、局部注射BMSCs联合BAMG修复膀胱组、单纯BAMG修复膀胱组、切除相同面积膀胱壁后直接缝合组,膀胱缺损模型成功建立并养殖七周后处死动物将膀胱取出,对各组膀胱修复部位取材并将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通过冰冻切片观察染色的BMSCs显色情况及组织结构,并通过免疫组化观察重建膀胱组织尿路上皮(AE1/AE3单抗)、平滑肌(α-SMA单抗)和血管(CD31单抗)的表达情况以此衡量新生膀胱的修复效果,另一部分用于RT-qPCR检测抗炎因子IL-4及促炎因子IL-2的表达变化。结果:(1)CM-DIL在体外成功标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标记浓度选为4mg/L时荧光标记率为93.7%,同时CCK-8法显示此浓度对细胞活性未产生明显影响。(2)注射标记CM-DIL的BMSCs的两组动物在7周后能在修复膀胱组织中找到显色BMSCs,且显色效果皆满意,而且局部注射BMSCs组修复组织中显色细胞数明显多于静脉注射组(p<0.05)。(3)HE染色结果回报:单纯修补BAMG组的膀胱结构尚可见,但平滑肌组织排列纷乱、血管及神经稀少。局部注射BMSCs组与静脉注射BMSCs组内膀胱三层结构已形成,外膜内可见神经、血管和平滑肌组织。重新修复的膀胱组织的尿路上皮(AE1/AE3单抗)、平滑肌(α-SMA单抗)和血管(CD31单抗)都有良好的表达,且通过半定量分析测定的三项指标的IOD值(阳性表达面积)皆为局部注射BMSCs组>静脉注射BMSCs组>单纯修补BAMG组(p<0.05)。(4)术后第七周膀胱组织内IL-2及IL-4各组浓度皆为单纯修补BAMG组>静脉注射BMSCs组>局部注射BMSCs组(p<0.05)。结论:(1)利用CM-DIL作为BMSCs的示踪剂是可行的,它可以在不伤害细胞活性的同时给种子细胞提供稳定的荧光表达。(2)静脉注射的CM-DIL-BMSCs在实验兔体内发生了归巢,和静脉注射组相比组织局部注射的CM-DIL-BMSCs定植于受损组织内的数目更多。(3)和单纯BAMG修复膀胱相比局部注射BMSCs组与静脉注射BMSCs组的实验兔组织工程膀胱结构接近正常兔膀胱结构,有较为丰富的尿路上皮、平滑肌及血管组织。(4)移植兔BMSCs可降低膀胱组织内IL-2及IL-4水平,促进受损部位的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