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钢Ms点以下等温相变行为、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研究

来源 :燕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一种含铝低碳钢为研究对象,利用DIL热膨胀仪、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以及原位拉伸试验装置等实验手段,研究了Ms点以下温度对试验钢等温淬火相变行为、显微组织、力学性能以及拉伸变形过程中的应变配分行为的影响,并与传统的Ms点以上等温淬火工艺进行对比。另外,还对比研究了在不同温度施加温轧变形后,Ms点以下及Ms点以上不同等温温度对试验钢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钢在Ms点以下等温淬火时会形成了少量先马氏体,随后贝氏体依附于先马氏体形核、并快速发生贝氏体转变,最终显微组织中的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和块状马奥岛都得到了明显细化。尤其是贝氏体板条,在Ms点以上400℃等温淬火时,其厚度为221±42 nm,而在Ms点以下365℃等温淬火时厚度仅为123±23 nm。此外,Ms点以上等温淬火试样的抗拉强度较高,而Ms点以下等温淬火试样的延伸率较高,强塑积也较高。Ms以下不同温度等温淬火试样的冲击性能均大大优于Ms点以上不同温度等温淬火试样的冲击性能。特别地,试验钢在Ms点以下(350℃)等温淬火时,在保持优异拉伸性能的同时,其冲击韧性达到190 J/cm~2,达到Ms点以上(440℃)等温淬火时冲击韧性值(73 J/cm~2)的2.6倍。过冷奥氏体温变形与Ms点以下或Ms点以上等温淬火相结合均可以进一步细化贝氏体板条厚度和块状马奥岛的尺寸。温轧变形与Ms点以上等温淬火相结合提高强度,但降低塑、韧性;相比而言,温轧变形与Ms点以下等温淬火相结合可以在提高强度的同时不会损失塑、韧性。具体而言,经600℃温轧并在350℃等温淬火后,试样的拉伸强度为1354 MPa,延伸率为17.5%,冲击韧性仍然可达到163.9 J/cm~2。
其他文献
自然通风是工业建筑的主要通风方式之一,然而在实际工业建筑中,由于辅助用房遮挡和工艺限制等原因会致使自然进风面积减少,同时工业建筑内部时常存在强度较大热源,这些都会导致工业建筑自然通风系统无法满足室内热环境要求。为改善工业建筑内部热环境,在原有自然通风系统基础上加入机械进风,构成机械进风辅助自然通风的复合通风系统。本课题针对此种复合通风系统在大型工业建筑内的通风特性在西安夏季工况条件下进行了数值模拟
天然气具有储量丰富、储运方便、清洁环保、热效高等优势,受到了全世界国家的广泛关注。吸附储存技术是储存天然气领域的研究热点。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比表面积大,孔道结构可设
谷氨酸脱氢酶(glutamate dehydrogenase,GDH)在高等植物体内普遍存在,但由于高等植物GDHs对NH_4+的亲和力较低,而微生物GDHs对NH_4+的亲和力普遍高于高等植物,因此在高等植物中异源表达微生物GDHs有望改善甚至提高其氮素利用效率。基于近年研究近况,从真菌毛束霉菌(Trichurus)克隆得到其GDH基因,即本研究的目的基因TrGDH,并将其转入水稻(Oryza
本研究来源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长江流域建筑供暖空调解决方案和相应系统”(课题编号:2016YFC0700306)。就长江流域住宅建筑空调系统的能耗特点而言,平均每户空调
本文以株洲红砂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镜扫描试验、X-衍射试验、自由膨胀率试验、侧限无荷膨胀率试验、膨胀应力试验以及侧限有荷膨胀率试验较为全面地揭示了红砂岩的微观结
近年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在得到广泛应用的同时,由于自身构造复杂焊缝众多,导致其纵肋、面板和横隔板间的连接部位疲劳开裂现象突出。本文以应力强度因子作为分析指标,将断裂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方法结合,对面板与纵肋连接处以及横隔板弧形缺口处的疲劳性能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横隔板弧形缺口形式进行比较,提出了优化后的弧形缺口形式。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阐述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裂纹的位置和成因,介绍了基于线弹性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铝合金因为其自重轻、强度高、耐腐蚀和易加工等优点而受到研究者和设计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国内已经有了很多的铝合金空间结构,主要包括铝合金
目的通过切开复位三柱重建内固定的方式,分别采用克氏针、空心螺钉与微型钢板治疗Lisfranc损伤,比较三种内固定物对预后的影响,从而为Lisfranc损伤的手术治疗提供临床借鉴和
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在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它们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叫做纳米材料。与宏观材料相比,纳米材料具有一些优异性能,比如:量子尺寸效应、表面效应、
实验目的:Ahi1与多种脑疾病相关,如Jourbert综合征、抑郁症,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Ahi1基因敲除(Ahi1 KO)小鼠存在小脑中缝融合缺陷和明显的抑郁样表型。在本研究中,我们利用Ahi1过表达(Ahi1 OE)小鼠模型,检测Ahi1过表达是否影响小脑发育,是否具有抗抑郁作用,以进一步探讨Ahi1的功能。实验方法:采用Q-PCR检测Ahi1 OE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脑组织中Ah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