伽达默尔阐释学视角下陶渊明诗歌两译本比较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c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被视为中国田园诗歌创始人。南朝萧统对他作品的文学价值大加赞赏并率先在《文选》中对其加以收录,而钟嵘曾评价其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之后,陶渊明的声望日隆。对他的评论和研究甚至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陶学”。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他的作品经由多位译者翻译为英文。本论文特别选择方重1984年的译本和汪榕培2003年的译本为比较对象,利用伽达默尔的“理解的历史性”和“视域融合”两个观点对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和分析。两个译者所处的时代影响个人思维理解不同,翻译方式不同导致两个英译本各具特色。方重的译本情感鲜明,长短句结合较多,有些地方有误译。汪榕培的译本句式工整,多为长句,更注意押韵,语言朴素。伽达默尔认为,不同时代的译者会因为时代特点而具有理解的局限性,也就是理解的历史性。因而,在理解作品的过程中,不同的译者会带着各自不同的视域进入到文本的视域中。同时,面对文本,译者不可能一次性理解原文本的所有意义。因此,译者与文本之间会进行一场平等对话,进行不断协商与妥协,最终达成某种共识,即译者与原文本之间的“视域融合”。再次,译本最终是需要面对目标语言读者,为他们评价和接受。那么译者在翻译作品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的视域,那么译者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也要求进行对话,经过协商以最终达成某种共识,也就是译者与目标语言读者之间的“视域融合”。该论文从“理解的历史性”观点出发对标题和典故的翻译加以比较分析,说明译者的翻译受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影响;以“视域融合”观点为基础对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和叠词的翻译加以比较分析,说明同一原文本会产生多个不同译本以及各译本之间的差异是原文本,译者,目标语言读者三者之间各自视域碰撞和解的结果。同时,本文对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合理运用加以思考,对如何将该理论与诗词翻译结合起来提出建议。
其他文献
为了适应不断发展的国际航运业要求,1995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对《1978年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STCW78)进行了全面修改,其中特别强调了“多国(民族)混合船员之间的交流(
分析了呼伦贝尔沙地治理过程中出现的资金投入不足、社会参与度不高、科技人才缺乏等问题,分别阐述了政府主管部门、私营企业、沙区群众、专业人才以及社会舆论对呼伦贝尔沙地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折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轻者造成早期肢体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晚期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严重者静脉血栓
江西省正进入高速公路建设“两步并作一步走,6 000 km大提速”的快速发展时期,然而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若不及时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将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公路沿线生态
目的:研究喹硫平对综合医院住院患者伴急性谵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确诊为急性谵妄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3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治疗组患者合并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