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安忆是新时期文学发展过程中一位典型的创作生命力不断、总有新的作品出现的作家。从雯雯的世界到《小鲍庄》、“三恋”、《叔叔的故事》到《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她总是不断开拓着小说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其想象力、创造力和勇气令人叹服,但她最为宝贵的精神是通过文学作品,对人不断的思考、反省和探问。她试图揭示人的本真面貌,为人的独立、自由和尊严呐喊助威,从而形成了她独具特色的人学思想。“文学是人学”,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王安忆运用女性独有的细腻感官去感受世界,体悟人生,形成对“人”这个文学母题成熟而又独到的见解,并通过小说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成功展现她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和对“人”的问题的探求与思考,这正是她的作品能够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受到芸芸大众喜爱的重要原因。本文对王安忆人学思想的产生渊源、在当代文学中具有的承前启后的意义及其发展轨迹进行了探索和整理,将她人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分解为:早期创作的立于个体经验的“雯雯”式述说,作者在这个阶段只是从个人经历入手构建小说,但是在无意识中展现了她最初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当作者敏锐地发掘个体经历的有限性之后,她有意识地用伴随着成长丰富起来的个人经验作为写作指导,关注社会巨变中的人,这一阶段作者已经跳出了对自我经验的个体抒发,并逐步开始深入对社会变革中的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生存状态等系列问题的探求;1984年是作者创作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在结束了对美国的游历后,王安忆人学思考的视角更为宽广,她更多地将目光投入到人的文化空间,从人的文化本源着手,思考着人的本原性问题;认识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螺旋状的前进过程,在经历了更丰富的探索和对人的深层次思考后,王安忆开始了以经验指导写作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她对人的书写笔触再度回归到人的个体生命,但已经不再是原有的以“雯雯”为代表的,从自身生命体验来揭示对人的思考,而是从普遍意义上,站在社会历史的高度对个体的人给予的前所未有的关注。同时,文章还对四个阶段中作者人学思想的演进状态进行了分析,并对王安忆人学思想进行了归纳,将其人学思想概括表述为:承认命运对人的重要作用,肯定人的性本能,认同人与生俱来的孤独本质,揭示常人与英雄的生存两极状态,并对人的性别回归给予了有力的支持。结合王安忆人学思想的四个发展时期,整理出了各个时期中她人学发展的踪迹和状况。最后文章还进一步对王安忆人学思想的艺术转换原则进行了梳理。在王安忆的小说艺术创作过程中不懈追求着以“不要独特性”为核心观点的“四不要”写作原则:“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不要材料太多;不要语言的风格化”。这个原则体现了王安忆力图通过高度抽象的语言展示高度浓缩概括的人生故事,以此展示她人学思想的普遍意义的创作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