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脏躁始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多年来医家认为是妇人专病,其病机则不同医家说法不同,总的应为脏躁是属于虚证范畴。现代医并没有脏躁病,医家把脏躁”归纳到情志病的范畴。多年来对脏躁的文献研究颇多,较多人认为脏躁是抑郁症的一种,以更年期妇女为多见。总的病机都离不开阴液不足,化热化燥所致。甘麦大枣汤是张仲景治疗脏躁的唯一方,可是从现代的文献研究里单用甘麦大枣汤治疗现今的脏躁而获得好效果的很少,使人对甘麦大枣汤的效能存疑,对脏躁一病辨证出现困难。对于妇人悲哭的病症,历代医家的看法很不一致,令相关医案很分散,能归入脏躁的文献很少,令研究出现困难,难于掌握病机,指导临床。基于此,本文透过搜集明、清至今研究脏躁的相关文献,就其发病规律、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作出统计分析。比对明、清时期的脏躁与现今发病的脏躁,厘清两者的异同。在用药方面两者差别的原因从而阐明脏躁的发病机理,为甘麦大枣汤对应的治疗提供俱体的指导方向。目的:通过搜集明、清至今脏躁相关的文献,对脏躁相关的内容进行研究及统计分析,从而系统的阐述脏躁的病因病机及遣方用药规律。方法:在大学图书馆及电子光盘收集明、清医籍有关脏躁或相关临床症状的文献作研究分析。符合研究的文献散见于12本医学著作中。现代医案则采用文献检索方式,以脏躁为检索词,在中国期刊数据库对有关脏躁、甘麦大枣汤、加味甘麦大枣汤进行检索,符合研究的文献有102例。通过系统总结脏躁的病因病机、症候表现、治则治法及遣方用药,运用频数分析及因子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脏躁的症候及用药规律,并对脏躁的方药规律及药物配伍进行全面的讨论。结果:频数分析结果明、清时期脏躁的症候多以悲哭为主治,证型多为心脾两虚,常中药物有11种分别为甘草、小麦、大枣、人参、茯苓、白术、麦冬、当归、白芍、远志、龙骨。药物的归经以心脾为主、四气五味则以温平及甘辛为主导。现代病例的症候共有22种以失眠为主、悲伤欲哭为次。基于症候分散,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把22种症候利用统计数据表达其内联关系,结果得出7个因子,按其内容给与不同证型名称分别为因子一:阴虚火旺心肾亏虚、因子二:心脾两虚、因子三:肝胃不和、因子四:心肾不交、因子五:肝阳上亢心肝火旺、因子六:肝郁气滞心神失养、因子七:腑气不通。这七个因子可以掌握102病例总信息62.749%有利于脏躁的诊断,信息揭示现今的脏躁可与其他病症同时出现如更年期综合症、产褥期抑郁症等。用药方面在102病例中治疗脏躁所涉及的药物有160种,常用药物有16种分别是甘草、大枣、小麦、酸枣仁、白芍、茯苓、柴胡、当归、郁金、龙骨、百合、地黄、远志、牡蛎、夜交藤、浮小麦,以归心肝两经为主,以甘味及平性为多见。常用药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16种药可分为5大类按其功效治疗可分为养心健脾、疏肝养血、重镇安神、养心安神及止汗除烦,这五种药物的功效亦参考为现今治疗脏躁的方法。结论:文献研究及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脏躁不是妇女专病,男女亦可病脏躁,但仍以女性居多,只要乎合病机及出现相关的临床症候便可以作出诊断。脏躁的发病多涉及心、脾两脏,证型是心脾两虚为多见。临床症候以悲伤欲哭、心神不宁、纳呆、怠倦、情绪不稳皆可视为脏躁的症候,这亦是心脾两虚的表现。单纯性的心脾两虚在近代已较少出现,可能与饮食营养及社会环境因素改变有关,近现代脏躁的发病则多由肝气郁结诱发而来,故治疗需要先疏肝解郁后养心健脾。脏躁可同时在不同病症如更年期综合症、产褥期抑郁症;甘麦大枣汤是治疗心脾两虚型脏躁的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