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旨是研究改革以来我国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当前我国居民储蓄持续增加,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消费需求不足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阻碍因素。因此,分析我国居民消费变动的趋势和原因,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从而发挥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明显、矛盾突出,地区、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同时经济体制处于转轨过程之中,研究我国当前的消费问题,可以大大地丰富消费理论的内容,为消费理论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先从西方消费理论的概述开始,归纳出分析消费者行为的理论框架,然后运用经验数据和计量分析方法,分时期、分城乡地描述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的变动趋势和特点,进而从收入分配、预防性储蓄动机、流动性约束三个方面分析其对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的影响,在影响因素的分析中主要采用定性分析,并结合案例来讨论,最后归纳出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本文试图在以下三点实现创新:第一,分城乡、分地区考察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由于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城镇和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差距显著,同时由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大,因此在探讨居民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倾向时,应将城乡差距、地区间差距考虑进去。第二,注重制度因素对消费的影响。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正处于制度变迁、制度重建过程之中,制度变革、组织创新和观念转变必然导致消费者行为的变异,从而使得消费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因此加入制度因素的探讨,是必然的和适应我国国情的。第三,从收入分配、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流动性约束三个方面对我国居民消费和消费倾向的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消费需求总量随着经济改革措施的实施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消费需求的结构不断升级,同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也在扩大,消费层次逐渐拉开。本文运用回归分析发现:我国城乡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变动比较平缓;大多数年份,城镇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大于农村居民;城乡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波动较大,尤其是农村居民,而城镇居民的边<WP=4>际消费倾向从1985年开始持续走低,虽然某些年份略有回升,但增幅不大,且未能持续;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的高低无从比较,不具有规律性。居民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直接因素,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消费需求总量和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的结构影响居民的消费倾向。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将收入划分为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本文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不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消费,对持久收入的变动较为敏感,对暂时收入的敏感性则较弱。随着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不断升级,日益向享受型生活方式转变。90年代开始的各项经济体制改革,造成居民的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增加,使得居民储蓄节节攀升,储蓄率的增高伴随着消费率的下降和消费倾向的长期偏低。以城乡居民的收入标准差作为衡量收入不确定性的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收入的不确定性越大,居民储蓄额越大,同时农民的储蓄受收入不确定性的影响较城镇居民大,说明农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更为强烈。在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居民无法从信贷市场上获取贷款来满足消费,只有通过自身的储蓄来积累财富,满足日后的消费支出,因此流动性约束的存在使得居民减少当期的消费,增加储蓄。因此,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阶层的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现金收入,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市场,加快个人信用制度的建设,均是目前影响居民消费倾向,增加消费需求,改善消费结构的有效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