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纺纤维的制备及其应用

来源 :东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510167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十余年来,随着纳米科技的兴起,人们给予能制备连续微纳米纤维的静电纺丝法以极大的关注,并做了较系统的理论研究。静电纺丝法是通过高压静电发生器产生的电场力拉伸聚合物溶液或熔体来制备超细纤维的重要方法。静电纺丝法制得的纤维比传统纺丝法制得的纤维细得多,直径一般在十纳米至五十微米之间。静电纺纤维制品主要呈无纺布状,具有分形结构和很高的比表面积,以及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电传导性,在组织工程,药物稀释,制备吸声、过滤材料和碳纳米管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论文研究了影响静电纺丝工艺的几个重要参数,包括聚合物溶液质量分数、纺丝电压、接收距离、喷头孔径和环境温度,并探讨了这些参数对纤维直径及其形态结构的影响。实验发现:随着聚合物溶液质量分数的增加,纤维的直径逐渐增大;纤维的直径随着纺丝电压的增大而减小;收集距离的增大使得纤维的直径先减小后不变;纤维的直径随着喷头孔径的增大而增大:升高环境温度可以使纤维直径变细。本论文还探讨了产生静电纺多孔纤维的两种可能原因:聚合物溶液质量分数较低的时候,粘度相应较低,电场力难以将聚合物拉伸成光滑连续纤维,而是生成多孔纤维;升高电压时产生的高电场力迅速拉伸聚合物溶液,并使之瞬间膨化而产生多孔结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照片给出了不同纺丝工艺条件下静电纺纤维形态结构的变化。   本论文将静电纺纤维应用于噪声吸收。吸声材料一般分为共振吸声材料和多孔吸声材料,共振吸声材料相当于多个亥姆霍兹吸声共振器并联而成的共振吸声结构,通过共振消耗噪声能量;多孔吸声材料内部具有大量细微且彼此贯通的孔隙,声波在穿过吸声材料的过程中充分反射折射振动而消耗了声能,达到吸声目的。将静电纺纤维毡沉积在针刺无纺布上制成的吸声材料不仅具有共振特性和多孔结构,而且质轻性优,特别在低频波段吸声效果尤为明显。通过实验分析和理论研究发现,静电纺纤维毡的优良吸声性能源于静电纺纤维毡的微纳米结构,使之在极小的厚度下也能达到和常规厚度的普通吸声纤维材料相近的流阻和吸声效率。而静电纺纤维的多孔结构可以看做许多亥姆霍兹共振器的组合,能通过共振大幅吸收各种频率,特别是常规吸声材料难以吸收的低频波段的能量,同时大大提高了吸声频率的带宽。所以,对静电纺材料的纤维直径和多孔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以及和常规吸声材料的合理搭配,可制得特定声波频段下具有最优吸声性能的吸声材料。   本论文还探讨了一种用静电纺丝法生产同轴复合微纳米纤维的方法。与传统的双针头同轴静电纺方法不同,本论文以PVP和PAN为材料,以单针头静电纺丝法制备出了同轴纤维,内外层纤维的复合性相对更好。这种方法制成的纤维毡可应用于生物医学,比如药物稀释和创口包扎等。它们的数学模型和理论分析将在进一步研究中得到完善。  
其他文献
在如今的时代,新闻传播的方式更加多样,信息资源也更加丰富,进而提升了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复杂程度.要想更好地应对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者必须了解展现节目特色的重
无铅化和微型化已经成为电子封装的发展趋势,温度环境对无铅焊点的力学性能及连接可靠性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通过纳米压痕法对高温条件下无铅焊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飞速进步,融媒体时代已经到来.“融媒体”就是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的优势进行整合并充分利用起来.随着社会传播方式的不断转化,我国的广播电
目前,对于混凝土结构可靠性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强度为C20~C40的普通混凝土结构上,而对高强混凝土结构可靠性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高强混凝土在建筑结构、桥梁结构中越来越多
随机共振与反常过程都是各个自然学科中广泛存在的现象。前者是非线性系统、噪声和输入信号之间产生的一种协同现象。后者在时间上具有非马尔科夫性质,或者在空间上具有非局
传统连续介质力学被成功地用于宏观结构力学性能分析。然而,一系列微观实验表明尺度效应广泛地存在于微米级的工程问题中。传统连续介质力学无法解释尺度效应,于是偶应力/应变
融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突破与创新,是数字信息技术与媒体应用相互融合的产物.融媒体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形式,而且为人们接收信息提供了极大便利,对新闻传播质量
近些年来,带柱支承的球面网壳结构已经广泛应用在体育场馆、游泳馆等建筑中。然而在设计中,通常是将下部支承结构简化为固定铰支座来计算,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将下部的混凝土结
能源、电力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课题设计的组合开关保护测控系统正是煤矿生产中的必须装置,因此,本课题的提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
动载荷识别是结构动力学分析系统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由于结构和载荷本身的复杂性,及其它条件的限制,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测量载荷本身。于是出现了很多载荷识别的方法,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