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支付用户的信任形成机制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agy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科技热点。作为人工智能应用之一的人脸识别技术因此得到快速发展,使得它从政府工具逐渐被普及为公众消费品。相比于身份识别,让用户能够直观体验到人脸识别技术的是用人脸信息进行识别的身份认证,正被广泛应用于移动支付领域。人脸识别支付相比于传统的密码、信用卡支付有着更方便、快捷、安全及具有唯一性的优势,所以受到了业界的一致看好。然而,由于技术依托于人们提供的生物信息(如人脸信息),此类信息具有高敏感、不可更改、不可控(一旦泄露无法进行补救)的特点,因此引发了人们对个人隐私的担忧,从而阻碍了人脸识别支付的推广。在理论方面,生物识别支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描述性论述、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建立理论模型、关注正面或负面影响因素。对于人脸识别支付这种具有争议、不确定性的技术,信任可以作为一个预测用户使用意图的稳健因素。但人脸识别支付的现有研究中仅将信任作为技术接受模型中众多影响因素之一,少有研究系统并全面的对信任的形成进行深入探究。因此本文探究了人脸识别支付用户的信任形成机制,并检验了信任对持续使用意愿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人脸识别支付相关文献的回顾,借助先前研究者提出的信任形成框架——信任是基于可信源的转移和根据个人实际经验形成的自我感知而建立,结合信任转移理论和示能性理论,建立了可信源(对密码支付服务的信任)和与系统交互的自我感知(示能性感知——泛在性、主动控制、识别精准性、可编辑性和价值判断感知——感知便利、账户安全、隐私担忧、安全担忧)对人脸识别支付服务信任影响的理论模型。随后通过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收集数据,并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来检验理论模型。研究结果显示,(1)用户对平台原有的密码支付服务越信任,则对该平台拓展推出的人脸识别支付服务越信任;(2)同时,用户体验人脸识别支付后,会产生对技术特征能力的感知(感知技术示能性)和整个服务的综合价值判断感知(感知风险收益),其中对技术的感知会对价值判断感知产生一定影响,再根据价值判断感知来决策是否信任人脸识别支付服务。具体来说,人脸识别支付技术的泛在性会提升用户的感知便利进而促进信任的形成;主动控制会积极影响账户安全、降低用户的隐私、安全担忧进而促进信任的形成;识别精准性对感知便利、账户安全有着正向作用,对安全担忧有着负向作用,进一步从提升感知便利和账户安全、降低安全担忧的路径来促进对人脸识别支付服务的信任;最后可编辑性对账户安全有显著负向影响,人脸识别支付用户感知到的可编辑性越低,其越可能感觉到更高的账户安全保障,从而更愿意信任人脸识别支付服务。对于假设中可编辑性对隐私、安全担忧的负向作用和隐私担忧对信任的负向作用未得到数据支持的情况,文章中阐述了可能的原因。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丰富了生物识别支付,特别是人脸识别支付的定量分析研究;丰富了信任的相关研究;验证了信任对于持续使用意愿的稳健影响作用。同时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人脸识别支付服务设计者、支付平台提供商及政府提供一些管理建议。
其他文献
2021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以来,校外教育培训监管进入了新阶段,对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进行法治化监管成为必然选择。法治化监管能够突破传统监管路径的局限,克服校外教育培训的种种弊端,保障培训机构的良性运作。校外教育培训的法治化监管需要遵循依法依规监管、保障合法权利、全过程精准监管及多元协同监管等基本原则。在具体制度构建中,法治化监管的实现需要以保障合法权益为核心完善相关法律规范,以校外教育培训的类型化
“双减”政策对作业的“质”和“量”都做了严格的要求,为了落实“双减”减负增效的目标,主要研究了“双减”政策下设计小学中段数学实践作业的意义、设计原则与实践作业类型。通过对冀教版数学四册教材进行系统性的分析,设计三、四年级系统性的实践作业支架体系。依据支架体系设计实践作业,引导小学中段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利用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自2014年上海高校提出课程思政理念以来,课程思政在我国全面展开,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教育部的高度重视。教育工作的核心是立德树人,为了适应当代小初高乃至高校学生的思想教育现状,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无形地融入到其他课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这就是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已经分别在各个学龄阶段、各个科目中实施和展开。音乐天然有着德育美育的作用,音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着其他
<正>“双减”背景下,作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教师要从关注“正确和完成”转变为“学生主动投入”,让学生爱上作业,在作业中享受学习的快乐。那么,如何让学生投入地爱上作业?笔者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近年来,基于儿童立场,开展了构建小学数学“智乐作业”的实践和探索。一、破题:智思乐学——提出“智乐作业”新概念围绕作业设计,教师需要立足儿童自主成长视角,树立作业新观念,让学生爱上思考、爱上学习。因此,聚焦数
期刊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课堂前预习、课堂教学与课堂作业的完美结合,是教与学共同作用的集中体现。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作业对学生学习、课堂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精心设计高质量的作业,并认真批改作业,使作业发挥最大的作用,成为反馈课堂教与学情况的手段,帮助师生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消化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推动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
“双减”政策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单一和枯燥的作业形式,不改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做到减负增效。为此,“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提高作业的趣味性,增加课堂练习比重以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同时分层设计作业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并提高作业的规范性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从而达到优化作业和落实“双减”政策的目标。
以新授课“电解质”为例,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特点,创设真实的情境,设计学生活动任务,明确核心内容,通过由表及里认识电解质,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识化学概念,探索在化学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迅猛,数字经济正深刻融入国民经济各领域,应用场景日趋多元,促使智能手机等数字经济应用设备日益普及。伴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及传感器的逐步发展,生物识别技术也被应用到了移动支付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到2020年,复杂动态场景下人脸识别有效检出率将超过97%,正确识别率超过90%,支持不同地域人脸特征识别。根据
小学数学作业中存在作业量大等于提高成绩、课堂作业等于教科书练习题、课后作业等于作业本等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作业分层、作业内容、作业的多样化等角度,优化作业设计。
在线作业平台主要有微信群、QQ群、一起作业网、问卷星、作业盒子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应用“在线作业平台”,要进行学情分析、补充拓展以及多元互动,促进学生的在线作业。在应用在线作业平台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学情。只有这样,在线作业平台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