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种族态度发展及个体化训练干预研究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mlazy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中国与世界其他民族和种族群体进行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中国社会中多民族、多种族相互交流合作的现象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新的趋势下,中国人对于外族的种族态度就很值得关注,已有研究就发现消极的种族态度(种族偏见)会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消极影响。本研究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探讨学龄期(7-13岁)中国儿童对外族内隐种族态度和外显种族态度的发展规律;其二,探究个体化训练对7-13岁儿童消极种族态度的干预有效性及是否存在干预关键期。
  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主要目的是利用幼儿友好型内隐联想测验(PSF-IAT)和情景迫选任务(Forced-choice task)来探讨7-13岁中国儿童的内隐种族态度和外显种族态度的发展模式,主要从四个方面去进行探讨。第一,7-13岁中国儿童内隐种族态度的发展模式;第二,7-13岁中国儿童内隐内群体偏好性(Ingroup positivity)和内隐外群体排斥性(Outgroup negativity)的发展模式;第三,7-13岁中国儿童外显种族态度的发展模式;第四,7-13岁中国儿童内隐种族态度与外显种族态度的关系。
  研究二主要探究个体化训练任务(Individuation Task)对7-13岁中国儿童种族偏见的干预有效性及是否存在干预关键期。针对儿童对白人的种族偏见,本研究设置白人面孔训练组作为实验组,黑人面孔训练组和中国人面孔训练组作为控制组,旨在探讨白人面孔个体化训练在儿童对白人种族偏见上的干预有效性;针对儿童对黑人的种族偏见,本研究设置黑人面孔训练组作为实验组,白人面孔训练组和中国人面孔训练组作为控制组,旨在探讨黑人面孔个体化训练在儿童对黑人种族偏见上的干预有效性。
  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7-13岁中国儿童对白人群体和黑人群体表现出显著的内隐种族偏见,且内隐种族偏见在这一年龄段保持稳定,不随年龄的发展而变化。13岁中国儿童对白人的内隐种族偏见显著低于其对黑人的内隐种族偏见。
  2.7-13岁中国儿童对白人群体和黑人群体都表现出了显著且稳定的内隐外群体排斥性,对本族中国人群体表现出了显著且稳定的内隐内群体偏好性。13岁中国儿童对白人的内隐种族偏见显著低于其对黑人的内隐种族偏见的主要原因是,当外群体为白人时(相比于外群体为黑人时),儿童对本群体的偏好更弱。
  3.在7-13岁阶段,儿童对白人群体和黑人群体都表现出了显著且稳定的外显种族偏见,并且儿童对白人的外显种族偏见始终低于其对黑人的外显种族偏见。
  4.7-13岁儿童的内隐种族态度和外显种族态度无显著相关。
  5.白人面孔个体化训练显著降低并消除了7岁儿童对白人的内隐种族偏见。个体化训练对个体内隐种族偏见具有积极的干预效果。
  6.外族面孔个体化训练对内隐种族偏见的削弱作用在年龄较小的孩子身上更明显,即个体化训练可能存在干预的关键期。
其他文献
中国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抑郁是危害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且随着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而逐渐攀升。随着近年毕生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老年人的依恋风格开始受到重视,国外对于老年人怀旧功能和死亡焦虑的研究也有所进展,国内关于怀旧功能和死亡焦虑两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显示,提升老年人亲密关系质量,缓解老年人的抑郁情绪,关注老年人的死亡焦虑和怀旧功能都有利
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复杂的经济形势,组织需要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变化做出及时的响应。这也对领导者的领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员工个体而言,组织的变革也正颠覆人们的职业道路,员工需要用更积极的方式应对工作。作为领导力领域的研究热点,变革型领导一直以来都受到其对工作投入的作用机制的关注。而作为自下而上的工作设计方式,工作重塑还允许员工通过重塑获得更多的工作资源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求,并减少阻碍性工作要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以及企业对个体人格特质越来越关注,选择与企业更加契合的员工,个体和组织共同发展成为当今企业的重要需求。本文将研究对象关注到我国文化背景融合下的企业单位的员工,旨在对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企中,中国员工的主动性人格、建言行为、心理安全感和个体权力距离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使用经过本土化的主动性人格问卷、建言行为问卷、心理安全感问卷和个体权力距
学位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做出的整体评价,能够直接反映个体过得幸福与否,大学生作为人才资源,其主观幸福感倍受关注。主观幸福感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其教养方式可以影响孩子主观幸福感水平。本文通过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自悯、自尊的中间作用机制。  本研究通过方便取样的方法,对浙江、辽宁、北京、福建、黑龙江、天津、湖北、上海等省份和直辖市的5
学位
现今儿童诱拐案件屡屡发生。儿童诱拐案件不仅极大地影响被诱拐儿童及其家庭的幸福,而且是重大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儿童抵制诱拐的能力非常重要,关于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年龄发展趋势、影响因素,以及干预方法亟待进一步探索。但是,鉴于目前国内外基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模拟诱拐场景,对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进行研究。  本研究共分为两个研究来探究在室外的模拟诱拐场景中,3~5岁儿童抵制诱拐能力的发展
第三方惩罚一般是指个体作为旁观者观察到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愿意牺牲自我利益来惩罚违规者。已有学者将同情视为一种道德情感,是影响第三方惩罚的重要情绪因素。因此,本研究从道德情感的角度出发,探讨同情影响第三方惩罚的机制问题。  以往同情和第三方惩罚的研究发现:当第三方个体有两个选项“帮助受害者”和“惩罚违规者”时,大多数同情较强的个体会选择帮助受害者,而很少对违规者实施惩罚;但是,当不存在“帮助受害者
学位
当代各国文字多以字母拼音文字为主,汉字却是广泛流传并绵延不断的表意文字。汉字表意的形象性与早期儿童认知发展的具体形象性相匹配,汉字天然地有利于儿童的早期习得。文字的学习是儿童学习任务中基础又重要的部分,随着年龄的发展,儿童对于文字符号的感知理解能力不断提升,有必要从发展适匹配性的角度探究儿童对于属性文字符号学习的认知加工。目前的语言大环境下,汉语儿童主要学习的语言是汉语和英语,这两类语言所对应的文
学位
教师对学生意图的理解是影响师生互动质量的重要因素。Rogers和Webb认为,教师需要具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行为背后原因的能力。这既是为学生提供温暖的方式,也是与学生建立并维持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关系的关键因素。有研究表明个体的模仿行为可以促进对互动对象意图的理解,并且在模仿阶段产生了显著的脑际同步。然而,以往研究结果建立在对称性人际关系(学生-学生)的基础之上,是否能迁移到非对称性人际关系(教
阅读是一种人类特有的文化学习过程,在儿童时期通过识字学习逐渐增长的字词经验使我们实现对文字的快速自动化识别,即达到文字知觉的专家化。面孔是另一种熟悉物体,随着面孔经验的增加,我们同样能够实现面孔知觉的专家化。神经元征用假设揭示了文字专家化和面孔专家化的发展不是彼此独立的进程,相反,二者存在紧密的联系。近年来,一系列已经证实了字词经验对文字和面孔专家化的影响。然而,我们尚不清楚,小学阶段不同字词经验
学位
人类的行为是波动的。在注意、知觉领域,前人研究发现个体的行为会呈现出节律性的波动(行为振荡),其动态特征与神经振荡的频谱特征非常相似,并反映了个体心理加工过程。然而,现有的行为振荡研究只考察了个体注意、知觉中的行为节律。本研究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1)在更复杂的双人合作中,人际间是否存在行为节律的同步。(2)如果存在节律同步,其是否会受到性别与合作关系的影响。为了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