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病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成为危害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与缺血性心脏病、恶性肿瘤共同成为我国的主要致死性疾病。据统计,脑梗死占脑血管病的70-80%。对于发病在溶栓时间窗内的急性脑梗死(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是静脉溶栓治疗(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该治疗方法被认为是目前再灌注治疗最标准、快速的治疗方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是目前急性脑梗死再通治疗公认的重要方法,然而该治疗方法存在的最大风险是溶栓后出血转化(the 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尤其是脑出血转化,从而限制了该治疗方法的应用。目的:拟探索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3年2月份至2018年1月份就诊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内科的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溶栓后24小时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出血组和非出血组。搜集患者溶栓前、溶栓后的相关数据,采用单因素回归分析、亚组分析、向前逐步回归分析及根据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的统计学方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结果:共有403名患者的相关资料被纳入统计分析。对溶栓前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出血组与非出血组相比,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min time,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吸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溶栓后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APTT高于36.30秒,会易于发生脑出血转化。非出血组溶栓前、后对比发现,APTT、FIB、PLT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出血组溶栓前、后对比发现APTT、FIB、PLT也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从而表明rt-PA在体内有可能通过APTT、FIB、PLT作用于凝血—纤溶系统发挥静脉溶栓的作用。结论:溶栓前APTT、FIB、PLT的水平与梗死后脑出血性转化相关。溶栓后APTT高于36.3秒时,提示极有可能发生脑出血转化。Rt-PA在体内有可能通过APTT、FIB、PLT作用于凝血-纤溶系统发挥静脉溶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