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映汶公路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始于映秀镇,终于汶川县,逆岷江而上,全长约56km,是阿坝州对外交通及四川省九寨旅游环线的主要通道,也是连接中国西北山区与西南山区的交通捷径。“5.12”汶川特大地震造成公路沿线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发育,给公路带来毁灭性的破坏,更重要的是地震使公路沿线山体破裂、松弛,震后在降雨及余震作用下,崩塌、泥石流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公路的运营安全。因此,研究震后映汶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防治措施,对公路抢通及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西南山区类似公路地质灾害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在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系统调研的基础上,着重对震后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系统总结了震后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育特征,并根据不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活动特征及其危害性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取得的主要认识与成果如下:(1)受“5.12”汶川特大地震影响,公路沿线地震灾害发育,受地质地貌条件控制,震后公路沿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泥石流和崩塌,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丛集性、相关性、分段性的特点,在时间分布规律上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的特点。(2)震后公路沿线的崩塌发生频繁,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失稳类型主要为滑塌式、坠落式和倾倒式,公路沿线均有分布,以映秀镇倒流坡至绵篪镇羊店沿线分布最高,对公路的危害方式主要有砸毁公路路面、巨石阻塞、掩埋公路、阻断河流等。(3)根据坡表形态特征、落石运动特征及其对公路的危害特征把崩塌分为坡脚有大量堆积体的边坡段、中部有崩塌堆积体边坡段、公路基岩边坡段和隧道进出口基岩边坡段4种类型,根据其不同特点及对公路的危害方式,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并运用典型实例有针对性的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研究。(4)结合对研究区震后泥石流的调查分析,震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和类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震前泥石流主要为沟谷型,震后泥石流的类型主要为坡面型、沟谷型和浅沟型。(5)根据对公路的危害方式不同将这3种泥石流类型主要分为公路内侧的沟谷型、坡面型、浅沟型和公路对岸的沟谷型泥石流4种类型,并对其的运动特征及对公路的危害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公路对岸的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主要是冲刷路基、挤占甚至堵塞岷江河道;公路内侧的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主要是淤积、淤埋、堵塞桥涵、掩埋公路,阻断岷江等。通过上述对泥石流的详细研究,根据不同类型的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不同,对各类泥石流做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并运用典型实例有针对性的做出了详细的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