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Pragmastylistic Study of the Impoliteness Phenomena in G.B.Shaw's Pygmalion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_zl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不礼貌研究开始在西方兴起。与礼貌研究相比,不礼貌研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研究成果也少之又少,国内甚至存在“不礼貌研究根本没有必要”的观点,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当学者们片面研究礼貌现象与人际和谐时,却忽视了礼貌交际的另一面一不礼貌及其可能导致的人际冲突,从而造成了概念上的偏见。事实上,不礼貌现象不仅广泛存在于日常交往,而且在政治辩论、军队训练、法庭质证、工作场所等活动中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不礼貌研究不仅不可漠然视之,而且需要更多的努力加以研究。   西方的不礼貌研究发展迅速,且形成了既互相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不礼貌框架。Jonathan Culpeper(1996,2005)更是将不礼貌理论应用于戏剧对话分析。他还提出了对不礼貌进行回应的模式。Derek Bousfield(2008)将不礼貌策略用于分析不同的语篇,认为不礼貌策略可以集结使用,不礼貌可以发生在单个话语层面,也可以发生在宏观语篇层面,还可以跨越多个话轮,将不礼貌研究从单句言语层面拓展到了更为广阔的语篇层面。不礼貌理论的应用、丰富与发展为本研究提供了可行性及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研究萧伯纳著名喜剧《卖花女》中的不礼貌现象及其语用文体功能。该研究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从理论上看,该研究在总结归纳前人不礼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是对Bousfield(2008)不礼貌框架的简单应用,而是进一步澄清了“不礼貌”与“冲突”之间的关系,弥补了Bousfield不礼貌框架中似乎将“不礼貌”与“冲突”混为一谈的不足;同时又将Bousfield不礼貌框架中的三个分析维度,即单句层面、超越单句的宏观语篇层面和话轮转换系统合并在一起,构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分析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卖花女》戏剧人物对话的分析需要。从实践上看,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戏剧对话的分析与欣赏,为戏剧人物权势关系的揭示、人物性格的刻画、戏剧情节的发展、喜剧效果的凸显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而且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交际中的各种不礼貌现象,有效解决交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和跨文化交际。   在Bousfield(2008)不礼貌框架之下,本文对《卖花女》中的人物对话进行了尝试性分析。首先对《卖花女》中的不礼貌现象进行分类。不礼貌现象在社会地位相同和社会地位不同的人物之间均有存在,且不礼貌现象可以分为以下四类:说话人有意且听话人感知的不礼貌;说话人有意但未被听话人感知的不礼貌;说话人无意但听话人认为其有意的不礼貌及说话人无意且听话人也认为其无意的不礼貌。其次,本研究探讨了《卖花女》中不礼貌现象及不礼貌策略在反映权势关系、刻画人物性格、揭示剧情发展及凸显喜剧效果四个方面的语用文体功能。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有:(1)说话人的权势不同其不礼貌策略也有所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权势较低的一方不实施不礼貌,相反,如果权势较高的一方使用不礼貌是为了显示自己权势的话,那么权势较低的一方则是通过使用不礼貌策略挑战权势较高一方的权势;(2)在不礼貌策略的使用方面,并非直接不礼貌策略更具面子威胁性,在某些场合,间接不礼貌策略具有相同甚至更大的面子威胁性;(3)不礼貌现象及不礼貌策略的使用对于揭示戏剧人物的权势关系及人物性格塑造发挥重要作用;不礼貌现象的触发、发展及最终解决的动态过程能很好地反映戏剧的情节发展,突出戏剧主题;(4)不礼貌现象可以产生语言形式的冲突,但未必产生人际关系的冲突,从而构成消极人际关系。若发生在亲属或朋友之间,不礼貌现象还可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其语言形式上的冲突能起到凸显滑稽、幽默、讽刺等喜剧效果的作用。
其他文献
为政之要,在于用人;用人之要,在于知人。知人善用,是对组织部门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考察准确,任用干部就得当;考察失真,任用干部就必然失误。任用失误,则
教师提问话语一直以来都是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教育部,2003:6)中对培养学生认知思维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提出,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更注重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