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缺血性脑卒中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和单纯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相关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ntermedia)和福赛坦氏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orsythensis)的检测,从细菌病因学角度进行研究,为伴有缺血性脑卒中的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63例。同期选取在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病情稳定的缺血性脑卒中伴慢性牙周炎患者66例。所有观察对象年龄35-75岁,实验组平均年龄:64.91±7.34岁;对照组平均年龄:57.78±8.12岁,均同意参加实验并填写知情同意书,将其分为: 缺血性脑卒中伴慢性牙周炎组(实验组):66例,男36人女30人。 慢性牙周炎组(对照组):63例,男34人;女29人。 2.实验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患者初诊时,详细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等。 (2)牙周临床指标检查对所有实验对象口内全口牙六个位点唇(颊),舌面的近中、中央、远中牙周情况进行检查。检查指标: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附着丧失(Attachment loss,AL)、探诊出血(Blooding of probing,BOP)。 (3)龈下菌斑样本收集4-site法取样,-80℃冻存备用。 (4)DNA提取及PCR反应应用磁珠法细菌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P.g、P.i和T.f的16s rRNA片段进行扩增,取扩增产物加样于1%琼脂糖凝胶电泳,紫外线观察仪下观察结果。 (5)统计学检测应用SPSS21.0软件数据包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1.一般资料比较缺血性脑卒中伴慢性牙周炎组(实验组)和慢性牙周炎组(对照组)在年龄、性别、吸烟等一般资料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牙周临床指标比较重度牙周炎时,实验组平均PD(mm)为7.55±0.59,对照组平均PD(mm)为6.85±0.58,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平均AL(mm)为6.40±0.73,对照组平均AL(mm)为5.70±0.69,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OP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2.50%、5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三种牙周致病菌检出率比较实验组T.f在轻、中、重度牙周炎的检出率分别为57.14%、70.00%、94.87%,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T.f的检出率分别为50.00%、68.96%、75.50%;重度牙周炎时,实验组T.f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三种牙周致病菌检出情况与性别的关系实验组中,P.g在不同性别中检出个数为男32例,女20例,经统计学检验,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1.缺血性脑卒中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牙周组织病变程度较单纯慢性牙周炎患者严重。 2.缺血性脑卒中伴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T.f较P.g和P.i更具有优势。 3.缺血性脑卒中伴慢性牙周炎患者中,男性较女性对P.g更具有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