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俘获材料、机制及其应用

来源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yh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首先综合了现有的光子型存储材料的研究情况.指出了光子型材料具有的独特优点和存在的主要缺点.通过分析比较,认为电子俘获材料是最接近实用化的光子型存储材料之一.该文重点研究电子俘获光学薄膜的制备、光存储和读出的物理机制以及电子俘获材料在光存储和光学信息处理中的应用等.用电子束加热真空沉积的办法成功地制备出可进行图像存储的电子俘获光学薄膜.对所制备的电子俘获光学薄膜进行了X射线衍射、原子力显微镜形貌观测、透过率、光谱分布、写入和擦除特性、图象存储等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电子俘获光学薄膜有很好的光存储特性,具有应用在光存储和光学信息处理上的能力.通过研究电子俘获材料的常规光谱和写入、读出、输出光谱,研究其红外激励发光以及普通荧光的寿命、强度及其与温度的变化关系,研究其写入和读出相对效率与温度的关系,研究热释光以及写入和擦除特性,提出了电子俘获材料光存储和光读出的物理机制.
其他文献
对光束传输问题的研究自从激光器发明以来一直是一个富吸引力的课题,在现人高功率激光系统中,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世界性的研究热点,它在惯性约束聚变(ICF)物理及X光激光实验研
金属多层膜的研究工作因巨磁电阻效应的发现而备受重视.这类单层厚度仅仅为几个纳米的超薄膜对制备工艺也提出了挑战.该文采用磁控溅控溅射法制备了NiFe/Cu多层膜、NiFe-Cu自
该文分五部分,其主要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1.全面的回顾了光折变发展过程,特别是1991年首次报道聚合物光折变材料以后的发展.根据材料的类型,进行了较系统的分类.同时,还给出
该论文围绕液体高分辨核磁共振(NMR)技术在生物体系中的应用主要开展了三方面的研究:一.运用核磁共振技术结合分子模型计算研究了抗癌药物紫杉醇(Taxol)分子的三维结构;二.探
该文主要内容包括在二、三、四这三章内:第二章概述了激光冷却和捕陷中性原子领域各个发展阶段成果,其中包括:原子束的减速,多普勒冷却,磁光陷阱,西西弗斯冷却,偏振梯度冷却,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失控、分化障碍、凋亡受阻等机制导致其在骨髓和血液系统中不断大量增殖,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自体骨髓移植/造血干
该研究工作在国内率先进行了激光雷达探测对流层臭氧的原理性实验,并成功地获得了我国第一批激光雷达测量的对流层臭氧浓度垂直分布资料.通过对289-308nm、294-308nm和299-30
由于量子点结构以其独特的光电特性,在光电子器件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对半导体量子点结构的研究引起了们们广泛的关注.自组织InAs/GaAs量子点结构不仅在材料的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