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觉的痕迹-顾黎明绘画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timant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五新潮”后的中国当代艺术正处于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人本主义的思想的普遍传播,西方绘画理论以及各种风格流派纷纷被艺术家们借鉴传播,其中不乏有的艺术家盲目学习西方现代艺术,被新兴的各种西方绘画理论、技法蒙蔽双眼,以至于失去了绘画的真实性,将形式流于表面。然而在中国当代艺术面临危机的时候,势必会有另一批人来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顾黎明在当时作为新一代的青年画家,他在推崇西方现代艺术的同时,用带有批判性的眼光取舍融合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艺术的共通点,由此产生出了对于“第二种文化意识”的思考。深入分析顾黎明艺术不能只从创作题材上去分析,正如李格尔(1)所持观点:探讨艺术的变化就必须建立在人对知觉方式探索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顾黎明绘画中触觉性的表达,以及如何利用个人对客观世界的知觉方式去产生具有其独特性的绘画形式语言。2015年9月,顾黎明发表文章《触及的痕迹》(2),其中提及他各时期作品中的一致性:触觉的痕迹性。触觉的概念属于知觉心理学范畴,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在对感官知觉的描述里都倾向于把触觉的作为最低级的感官功能,视觉和听觉是高级的感官功能。这种对于感官功能的等级定义受到了经验主义艺术家的反对,在继康德之后李格尔将“触觉”的概念引入艺术史的研究中,提出了“艺术意志”以及“触觉的”和“视觉的”范畴(3),视觉与触觉相辅相成,触觉成为知觉的基础并对视觉感知进行验证,具有当下性和真实性。触觉的感知来自于手的摸索,通过手来达到预测或者评估这个世界的各种物象或现象的目的,而感知的结果呈现中就有“痕迹”的显现。在绘画的演进历程中,绘画史也可以说是痕迹的创造史,艺术家们通过手的运动创造一系列能体现自己对世界认知方式的物象,他们大多诉诸于视觉层面,而顾黎明更注重触觉给他带来的知觉感受。本文将从顾黎明绘画的触觉性入手,通过对顾黎明画面表达方式的分析,探讨顾黎明绘画如何从触觉性的角度将个人的艺术上升到一种文化的高度,从其拆解和重组传统文化符号的方式中找寻对当代绘画的启示,并在此中找到自我存在的痕迹。正文主要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主要是对绘画中触觉性以及痕迹性的概念以及其特点作基本的概述。第二章为研究的重点章节,分析顾黎明创作题材以及风格的演变史,探究其感知世界的知觉方式的转变过程,论述其绘画中触觉方式表达的特性,以及引起观者知觉感受的触觉性表达方式。第三章是笔者对顾黎明绘画艺术中触觉性表征的深入研究后,重新探讨顾黎明绘画艺术价值,以及其忠于真实情感去构建自己的形式语言的独特方式。
其他文献
宋词以典雅含蓄的语言、优美深微的意境、细腻隐约的情感和丰富深远的言外之韵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座巅峰,因玲珑剔透的词句和低回要渺的感情深深地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但这些只是它吸引人们的外在表象,真正使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它时时刻刻关照着人类心灵。人们在喜悦时、失意时、迷茫时,都可以在宋词中得到包容,受到关怀,它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让人们的生命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纵观现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人对金
民歌是音乐和语言高度结合的艺术。人类重要的交际方式则是语言表达,语言表达是人类沟通的桥梁、媒介、是歌曲演唱必不可少的载体。其实人们从未停止过对民歌语言表达进行探索。人们在民歌演唱过程中发现方言、装饰音等都与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息息相关。不同地域的语言变化,使民歌语言表达各具特色。在本文从新乡民歌为切入点,探析新乡民歌中的语言表达。本文通过三个章节来表述。第一章,探究新乡地区民歌的方言表达,例如衬词、衬
随着我国社会的繁荣发展需要培养出具备审美感受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和创新表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学习美术通过美术教育提升美术素养,塑造民族精神文化品格,推动社会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美术教育,小学美术课程对于学生审美素养的提升,以及促进个性与创造力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依据我国目前的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体系划分的方法,“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和发展美术
罗伯特·舒曼,1810年出生于德国,是一位推动了音乐发展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有着对文学的热爱、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丰富的想象力、矛盾的双重性格,这使舒曼的钢琴作品风格独树一帜。本文通过分析《间奏曲》op.4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蕴含的情感内涵,并结合笔者自身的演奏体验,对这首套曲蕴含的情感内涵及乐思进行探究。本文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舒曼的生平、概述了舒曼钢琴作品中包含的
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因具有人物角色少、场景道具少、室内乐队小型等特点,而打造的一种中国歌剧新形式,吸引了大批音乐教育者、音乐爱好观众们的关注。本剧囊括“第三届全国歌剧观摩演出”剧目特别奖和优秀作曲奖等奖项,并多次公演,20年来持续保持热度,在音乐性和戏剧性上堪称中国当代歌剧艺术的典范,本文将以《再别康桥》中第七幕的女高音咏叹调《白日飞升》为主要研究对象,该曲为女主角全剧情绪的爆发点。本文的首先对
随着职业教育信息化改革地持续推进,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地进展。“互联网+”国家战略地提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2.0”时代地来临,以教育信息化为助力,区域教育现代化正在加快步伐,逐步赋予“中职学校课程教学革新”的时代内涵。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主要阵地,教学手段及教学模式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教育要紧跟时
钢琴从诞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无数作曲家在钢琴上挥洒自己的才能,创作出许多各具风格的钢琴作品。这些钢琴作品不仅承载了作曲家们的情感与思想,也展现了作曲家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与民族特性。钢琴音乐这项西方艺术进入中国以来,中国的音乐工作者们孜孜不倦的去探索与尝试,将西方的作曲技巧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相结合,创作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钢琴演奏作品,其中孙以强先生创作于1980年的《春舞》就是非常具有代表性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作曲家,谭盾便是其中之一。作为闻名世界的音乐家、指挥家,中国“先锋派音乐”的领军人物,他的音乐风格独树一帜,故被称为音乐界的“鬼才”。《八幅水彩画的回忆》是其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时写下的第一部音乐作品。这部组曲由八首小曲组成,分别是《秋月》《逗》《山歌》《听妈妈讲故事》《荒野》《古葬》《云》《欢》。该作品结合西方现代创作技法展现民族特点,蕴含了浓厚的湘
“文化理解”是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它是不能脱离另外两个核心素养单独存在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是“文化理解”的前提和基础,这三者相互依存,任何音乐课堂都缺一不可。目前传统中学音乐教育模式中普遍存在忽视从原本性、母语出发的问题,导致学生对当地民歌的整体掌握情况较差,使贵州省传统民间音乐文化难以在当地青少年中得到普及。因此,本文以遵义四中《贵州汉族民歌》课程教学为例,秉承着先了解自己家乡的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选用我国经典的古诗词作为歌词并以西方的作曲技法为之谱写伴奏而创造出的一种新的艺术歌曲体裁,是“中西合璧”的完美代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意境是我国古代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也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意境之美。因此,在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应塑造出情与景、心与物、意与境的高度融合的艺术形象,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本文将以古诗词中的意境美理论作为切入点,对意境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