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宋词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西部酒泉地区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y5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词以典雅含蓄的语言、优美深微的意境、细腻隐约的情感和丰富深远的言外之韵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的一座巅峰,因玲珑剔透的词句和低回要渺的感情深深地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但这些只是它吸引人们的外在表象,真正使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它时时刻刻关照着人类心灵。人们在喜悦时、失意时、迷茫时,都可以在宋词中得到包容,受到关怀,它唤醒人们的生命意识,让人们的生命内涵变得更加丰富。纵观现在商品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人对金钱趋之若鹜,出现了许多违背道德和丧失人文精神的现象,这对教育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美育的作用就犹为重要。宋词丰富深刻的审美内涵,有助于开展高中生审美教育。在宋词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悟宋词之美,能够大大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教师要充分挖掘宋词的审美资源,把握宋词的美感特质,在授课时引导学生沉浸在宋词美的意境中,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让高中生形成正确健全的审美认识,培养积极向上的审美品味和审美情趣。高中阶段是提升高中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目前我国高中宋词审美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无论是社会、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没有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审美鉴赏与创造是四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中也多次提到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有效开展高中宋词审美教学能够实现新课标对高中生的要求,宋词不同的审美资源可以使得高中生的审美感知力更加敏锐,审美想象力更加丰富,审美情感力更加健全,审美理解力更为深刻。本论文基于宋词教学的现状,根据宋词审美教学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除绪论之外分为三章。在绪论中,笔者梳理了有关宋词审美教学的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了目前的研究状况。第一章为高中宋词审美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目前甘肃省酒泉地区的宋词审美教学现状,又查阅了相关资料了解了我国其他地区宋词审美教学现状,并对比分析,归纳出宋词审美教学存在的问题。这样能更加全面地掌握学生学习宋词的情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第二章为高中宋词审美教学存在问题原因分析,笔者从施教主体、学习主体、管理主体三个层面进行归因,教师审美认识不足,学生缺乏兴趣,学校对高考的重视,社会急功近利的氛围等众多原因造成了宋词审美教学的困境。第三章为宋词审美教学策略,笔者分别从教师、学生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可实行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可提高高中生的审美鉴赏力。
其他文献
理查·施特劳斯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史上十分重要的一位作曲家之一。他的一生共创作了二百多首艺术歌曲,其歌曲的思想性、独创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他的艺术歌曲在传统写作技法的基础上,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大大推动了艺术歌曲这一声乐体裁的发展。本文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并且结合自身实际演唱,采取理论研究与演唱实践相渗透的方法,通过《小夜曲》的音乐本体分析、歌词的意境分析,从中探
重庆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文化的城市,其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这其中就包括石柱土家啰儿调。本文不仅对石柱土家啰儿调的发展历程、演唱形式以及歌曲类型进行了了解分析,还对其代表作之一的《长年歌》文本内容以及演唱形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首先到石柱文化馆调查收集啰儿调起源,通过翻阅文献资料以及咨询相关传承人后,了解到石柱土家啰儿调最早起源于石柱土家人民的劳动中,
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变更,传统的戏曲逐渐淡出了当代人的文化生活视野。如何传承这种古老的音乐文化?让它获得新的生命力?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究。那么,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种运用传统戏曲素材结合现代歌曲创作技法而产生的新型声乐艺术表现形式——“戏歌”的出现,获得了人民大众的喜爱,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发扬及民族声乐的创作与演唱开辟了新的思路。“戏歌”这
倪洪进是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教育家,她将西方的作曲技法融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创作出多首优秀作品。具有独特广西壮乡风情的《壮乡组曲》是由《船从远方来》、《歌墟》、《摇篮曲》、《酒歌》四首作品组成,在倪洪进的整个创作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以《壮乡组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音乐文本及演奏技法,对作品的艺术内涵形成更为深入的认知。本文由绪论、正文及结语三个部分组成:1.在绪论中,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
《冬之旅》套曲作为舒伯特一生艺术创作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其融合了舒伯特高超的写作手法以及深刻的创作思想,将他对于艺术的追求与生命的理解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秉持力求最真实地演绎音乐作品这一表演诉求,试图探寻舒伯特埋藏于《冬之旅》套曲中的创作意图,并结合笔者自身的实践经验,从演唱的角度提出一些个人见解。文章分为两个主要章节。第一章节从时代、词作者以及曲作者三个方面来总结《冬之旅》套曲的风格特征。作为一
随着中国近现代音乐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现今国内关于少数民族钢琴音乐表演风格有大量的研究,但大多是建立在作品背景与分析的宏观层面上对表演风格进行研究,鲜少有对音乐要素进行音响形态特征细化、并具体指导傣族钢琴曲表演的成果。对此,本研究选择个案(钢琴曲《竹楼傣语》主题)进行调查与分析。本文作者作为傣族人创作了该作品并参与了调查样本的录制,调查样本是局内人(傣族钢琴学生)、局
《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是目前已知的最华丽的花腔咏叹调之一,涵括了多种花腔类型且情感内涵丰富,对此咏叹调的花腔演唱技巧深入挖掘并在舞台实践中将其呈现,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领域。本文聚焦于《复仇的火焰在心中燃烧》花腔段落,对花腔存在的各种形式进行细致分类和归纳,结合自身舞台实践,就如何演唱这些花腔段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具体的循序渐进的训练手段和方法。本文从四个章节进行阐释说明。第一章是
法国艺术歌曲在众多艺术歌曲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加布里埃尔·福列(Gabriel Faure,1845-1924)作为法国艺术歌曲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一生创作了百余首艺术歌曲。本文将以其早期艺术歌曲为切入点,深挖其早期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探究其演唱共性,并以早期三首代表作《蝴蝶与花儿》、《莉迪亚》、《梦后》为例,对歌曲创作背景,歌词文本,曲式结构,演唱进行全面分析。希望演唱者更全面的把握其早期作品的演
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年-1957年)是芬兰著名的作曲家,芬兰民族乐派和后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西贝柳斯的作品风格鲜明独特,作品内容以及创作体裁丰富多样,其创作灵感多来源于民族以及芬兰的自然环境。本文选择的是其钢琴小品Op.75进行研究,这套钢琴小品属于西贝柳斯的晚期钢琴作品,是西贝柳斯第一套运用大自然的物命名的钢琴作品,也是最早体现了西贝柳斯信仰的作品。对于这套
歌剧是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它将音乐、舞蹈、文学等传统艺术集聚于一身,最早源于欧洲。西方歌剧的引入,打开了中国艺术领域的大门,到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国内众多音乐家开始探索中国本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以民间音乐元素为题材,创作出了不少优秀的中国原创歌剧作品。民族歌剧来源于生活,却又不局限于生活,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以艺术的形式谱写开来。为了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国家大剧院历时4年策划安排,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