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贾平凹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废都》、《白夜》和《病相报告》为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从性别视角切入,对文本中女性人物形象、性别结构的叙事模式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分析。解读出了其中隐含的男权意识,并分析了男权叙事与女性人物形象、主题思想之间的关系,即男权叙事如何从性别结构上影响了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同时也影响了主题思想的表达。 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目前为止贾平凹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同时论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第一章,首先是从整体上梳理了传统性别观念下女性人物形象的两种形态:神化与妖魔化。借此表达了贾平凹的创作正是在这样一个传统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并且指出贾平凹是深受其影响的作家这一前提性事实。 第二章,从贾平凹早期的作品解读入手,通过对他早期小说的文本分析,表达了文学性别话语叙事中暗藏着男性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这一基本判断,并进一步指出了这些深受意识形态和国家政策的影响,并被其所左右的早期小说,正是借助于传统男性中心主义的性别结构模式叙写和确认了国家话语的合法性这一基本事实。 第三章,以文学界引起重大争议的《废都》为文本的解读对象,从几个关键的性别人物关系入手,探讨了性别偏见和性别歧视是如何在两性关系和女性形象塑造中表现出来的;并进一步指出了男性中心的话语叙事是如何服务于文本主题,最终又如何使得主题思想发生溃败的。 第四章,以贾平凹自己一直以为被《废都》所隐没的作品《白夜》作为分析对象,进一步指出了男权叙事和性别结构在创作中并没有得到改善反而继续延续且更加明显的现象。其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在相当程度上受到了男性中心思维模式的限制。同时,对城乡二元文化的反思因为受到男性中心的性别结构模式的限制而无法深入。 第五章,以贾平凹二零零零年之后的作品《病相报告》为例,指出了尽管多声部的叙事方式使得女性人物形象获得了更多的自主形象,但依然无法摆脱其强大的男性中心叙事方式的影响。 结语部分,笔者认为在贾平凹的创作历程中,男权意识形态不仅不是无本之木,而且是与他所秉承的传统文化精神资源一脉相承的。由于缺乏现代个体性性别观念的反省,贾平凹所依赖的传统文化精神资源不但不能使他在主题表述上走出困境,反而因着赖于传统男权思维结构和价值倾向,使得他对诸多现代性命题的反思和批判,不仅缺乏深度,反而湮没甚至迷恋于强大的传统文化本身之中。在这一点上,《废都》体现得尤其明显——对知识分子精神历程的反省和批判,最后竟然导致迷恋于对女性身体的肉欲之中。这不仅是主人公精神探索历程的悲剧,更是作者自身精神资源贫乏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