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革新《小说月报》问题再思考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epbyst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考察了茅盾革新《小说月报》的整个事件,对茅盾革新《小说月报》的原因、经过以及茅盾作为革新事件主持者其个人意图进行再思考,探讨了通俗文学对于茅盾的影响,试图从茅盾革新《小说月报》这一事件入手,对通俗文学与新文学的交融与竞争,以及茅盾与通俗文学的关系进行深入客观的论析。  全文结构如下:  前言:首先,梳理历年学界对于茅盾革新《小说月报》问题的研究现状。其次,针对学界对于《小说月报》革新问题的讨论客观性不足以及鲜少关注到茅盾对通俗文学的态度的缺憾,确立对于茅盾革新《小说月报》问题再思考的必要性。最后,指明本文的意图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论述茅盾革新《小说月报》的原因,本章从通俗文学与新文学在当时的接受情况出发,考察读者市场导向下商务印书馆革新《小说月报》的动机。  第二章:论述茅盾革新《小说月报》的个人意图,本章探讨茅盾要求独自革新的真实意图以及所作的努力,分析茅盾在革新事件之中存在的缺憾。  第三章:论述茅盾革新《小说月报》的过程,本章探究了茅盾革新《小说月报》的经过、结果以及意义,全面考察革新事件。  第四章:论述《小说月报》革新对茅盾的影响,本章涉及茅盾对通俗文学和通俗文学作家的态度和认识,以及茅盾小说所受通俗文学的影响。  余论:在全文的基础上,对当下通俗文学的接受情况作简要探讨,更加清晰地见出茅盾革新《小说月报》以及茅盾对通俗文学的借鉴的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20世纪30年代是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重要时期,时代重心由思想革命转向政治革命,新文学的话语转换淡化了文学的启蒙主题。经过“五四”时期的开辟建设,这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呈现出
早期新马文坛与中国五四启蒙思潮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是依赖中国南下新加坡、马来西亚的文人和新马早期的报纸杂志。由南下新马的中国文人创办的《新国民日报》综合性副刊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言环境,留学生在中国学习第二语言,汉语目的语环境不仅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且也是检验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场所。课堂环境和课外环境是留学生汉语学习
在迈向21世纪之际,印尼政府逐步实行多元文化政策,并大幅度调整对华政策。从此开始,在过去32年中被禁止的印尼华文教育终于重见天日,甚至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在印尼,华文教育
金圣叹和毛氏父子是古代文学评点领域有名的大家。其文学批评独树一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批评实绩。通过对双方文学评点的系统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金圣叹和毛氏父子的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