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SLE近期生存率提高,心脑血管事件发病率显著增加,已形成第二个死亡高峰。研究生本人在从事硕士课题研究阶段,运用了比较蛋白质组学的方法,鉴定并验证了在SLE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中存在差异表达的16种蛋白质,并对这些蛋白质进行了相关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其中的膜联蛋白A5(annexin A5,AnxA5)在SLE患者中的高表达引起了我们的注意。AnxA5是膜联蛋白家族中少数具有抗凝活性的重要成员,但其在SLE发病中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无统一认识。如能明确它在SLE发病中的具体作用,对预防严重血管事件显然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拟主要从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外周血中的AnxA5实际表达水平出发,明确AnxA5分子在SLE患者的外周血细胞中出现了表达差异,分析AnxA5的表达水平与SLE临床症候群的关联性。同时,筛查AnxA5及几种常见的抗磷脂抗体(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aPL)在SLE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分析这些aPL分子相互之间以及与SLE不同临床表现的关联。最后我们通过外源性重组的AnxA5分子及anti-AnxA5单克隆抗体对SLE患者的数项临床凝血筛查实验进行干预,初步探讨AnxA5分子影响SLE患者血栓形成倾向的作用通路。方法:研究采集了200名女性SLE患者及174名健康对照者的血液标本。1.通过二维电泳(2-D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与免疫印迹(Western blot),验证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AnxA5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在胞浆、胞膜亚细胞组分中的表达差异。对显影条带进行半定量处理后,分析统计意义及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2.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血清AnxA5浓度,同时测定相关分子anti-AnxA5抗体、β2糖蛋白I (β2GPI)、抗氧化性磷脂(anti-Ox-PLs)和抗心磷脂抗体(aCL IgG)的水平,分析这些分子相互之间及其与各种临床表现的相关性。3.重组AnxA5蛋白和anti-AnxA5单克隆抗体对SLE患者及健康对照的贫血小板血浆进行体外干预,运用自动化凝血分析仪检测外源性物质干预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等常规凝血筛查实验的结果变化。主要结果:1.Western blot验证了AnxA5在大多数SLE患者的PBMCs中存在高表达,半定量后的统计分析提示其变化有显著性意义(60.7%vs.6.4%,P=0.0004)。2.SLE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PBMCs胞膜蛋白中,AnxA5无明显差异,而在胞浆蛋白中患者组的AnxA5高于健康对照组。3.经环磷酰胺(CTX)治疗后的SLE患者,其PBMCs中的AnxA5明显低于未经CTX治疗的SLE患者(17.0%vs.97.4%,P=0.014),但与CTX累计量不具有剂量依赖关系。4.SLE患者血清中的AnxA5总体上明显低于健康对照者(26.8±3.0ng/mL vs.49.0±3.3ng/mL,P <0.0001),但存在少数与对照者相近,甚至比对照者更高的SLE患者。5.血清AnxA5升高的SLE患者与血栓形成性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相关性(Mann-Whitney Z=-2.084,P=0.037)。6.SLE患者血清中的AnxA5与anti-AnxA5、β2GPI、anti-Ox-PLs、aCL IgG均无统计相关性。7.Anti-AnxA5与血栓形成的相关性不完全明确,但受到血清anti-AnxA5极高值的影响较为明显(Pearson’s (r)=0.340,P <0.0005vs. Mann-Whitney=-1.272,P=0.203)。8.外源性AnxA5及anti-AnxA5的干预都可以延长SLE患者的PT和APTT时间,以及缩短TT时间。9.外源性anti-AnxA5的干预可以提高SLE患者血清中功能性Fib的含量。10.外源性AnxA5干预健康对照的凝血筛查实验,结果的变化趋势与其干预SLE患者时相似,但后者的变化更为显著。结论:1.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外周血中的AnxA5具有在细胞内升高,在胞外血浆中降低的分布差异。这种分布特点可能发挥了某种保护作用,从而降低SLE患者出现血栓形成性疾病的机率。2.AnxA5在SLE发病过程中,与其他几种主要的aPL没有相关性,而可能是较为独立地参与SLE的发病。3.AnxA5及其抗体在SLE的发病过程中,可能主要通过凝血共同途径发挥作用,从而影响狼疮相关的血栓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