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阳谳牍》所见明末福建海盗案件研究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ruiwang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海盗活动历经宋元两朝的发展,至明代中后期达到鼎盛,而明代长期的海禁政策、东南沿海地区繁荣发展的工商业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等,都赋予了明代海盗活动的新特征。福建作为东南沿海地区之一,多山少田的地理环境限制了福建民众自给自足的可能性,因而便利的海洋作为与外界的沟通方式愈加重要。海洋的权重不断增加,海洋活动亦随之昌盛,但与此同时,海盗活动也愈发猖獗。明末祁彪佳于天启四年(1624年)至崇祯元年(1628年)在福建省兴化府担任推官,并撰有《莆阳谳牍》一书,其中载有百余则海盗案件。《莆阳谳牍》属于判牍史籍,其所收录者为地方官判决案件的司法文书,其中记录的海盗判牍能够真实地反映明末福建推官对于海盗案件的具体审理情况。基于此,本文试图以《莆阳谳牍》中所载的明末福建海盗案件为核心,并结合关于明代与福建的史料、方志、律例等文献资料,探究明末福建海盗案件的司法实践情况,包括不同证据的判定标准、案件的判决结果以及司法裁判理念等,并以期求得对明末福建海盗案件的些许认识。本文的正文即由此展开具体地考察与叙述:第一部分首先叙述了明末福建活跃的海盗活动现象,其次对《莆阳谳牍》研究明末福建海盗案件的司法实践的可行性进行了阐述——海盗判牍不仅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而且标题中多有法律依据。第二部分论述了对于海盗案件中的各种证据的判定标准。对于犯人口供、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等言词证据,推官主要依据言词提供者的身份、言词本身的逻辑合理性以及能否与其他证据相互印证等因素来进行判别。而对于赃物、凶器等实物证据,则侧重其客观实体的有无。一般情况下,实物证据存在即证明其具有证明力;但在特殊情况下,证明得财这一犯罪事实并不需必有赃物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了海盗案件的判决结果。海盗的犯罪行为具有多元性,但大多数海盗的犯罪目的在于盗,即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推官在审理海盗案件时亦着重关注盗赃。不过明代并未对海盗犯罪进行专门立法,故推官大多依据强盗律对其进行判处。绝大多数的海盗都适用强盗得财律而得到惩罚,而推官在对海盗适用此律时重点在于得财的认定。一般而言,获有现赃即可认定得财事实,且并不要求分赃;但在特殊情况下,没有赃物存在仍可能适用强盗得财律,比如海盗具有年久被获、被抓现行、掳人伤人等情形。除了强盗得财律,还有依据强盗杀人律、将军器下海律与谋叛事例律对海盗进行判决的情形,不过皆属少数和个例。此外,海盗中还存在被迫犯罪的胁从犯,初多为被海盗掳掠的良民。对胁从犯,因其主观恶性较小、具有可矜情节,推官大多依照不应事重律进行判决,或判处附保结的释放。再次,海盗案件中的犯罪者还可能是海盗窝主,对其适用盗贼窝主律进行相应的判决。第四部分论述了海盗案件所体现的司法理念。具体包括疑罪惟轻、矜悯恤刑与兼顾情理。其一,海盗案件大多判处死刑,因涉及生死大事而尤需慎重,故在定罪判刑之时必须证据确凿,若有可疑之处则适用疑罪惟轻,以使得无有冤案错案。其二,现实具体的犯罪行为是生动而复杂的,虽具有可恨性,但有时亦具有可怜性,比如犯罪出于被胁迫而非主观自愿、犯罪行为时日较短、犯罪行为属于辅助行为、犯罪者年幼等,以上情形属于主观恶性较小、实害结果较轻、社会危害性较小、可教化性较强等可矜情节,故可依照矜悯恤刑而适用较轻的处罚。其三,推官在审理判决海盗案件时,不仅会遵照法律,亦会兼顾情理,作出一定的变通处理,使得最终的案件判决更加符合情理法。第五部分论述了对明末福建海盗案件的认识。首先,海盗案件中记载了大量被掳良民转化为新海盗的现象,表明海盗具有被掳者这一再生来源,并指出被掳者成为新海盗的原因大多在于求生。其次,为解决被掳者不断转化为新海盗这一问题,即给予被掳者在法律上的生路,一方面需认定被掳者的身份,另一方面亦需予以宽大处罚。被掳与作贼相近而难以区分,故被掳者的身份认定需要谨慎对待,推官在审理被掳海盗时,主要根据被掳时间长短、人身是否自由以及是否有票有案有保三个方面来予以甄别判定。一般而言,被掳时间短、人身处于拘禁状态、具有打水票、失水案、保结的犯罪嫌疑人为无辜的被掳者或被迫的胁从犯,应予以释放或宽大处罚。
其他文献
期刊
党代会报告主标题是报告立场、主题、内容的高度凝练。综合分析,这些标题呈现三个特点:立场鲜明,突出政治性;目标明确,体现时代性;文字简洁,富有感召力。
期刊
为优化人口结构,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国家决定废除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但该生育政策在实践中却持续遇冷,究其主要原因,经过相关资料分析发现,在实行“全面二孩”政策后,我国家庭在养育子女方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但同时也面临着高昂的生育成本和女性就业歧视等问题,此外我国现行的生育保险制度只能维持参保家庭在生产期间的最基本生活保障,无法有效减轻二孩家庭的负担。因此,我国需要改革完善相
学位
报纸
文章介绍了葡萄霜霉病病害症状及侵染循环过程,归纳了其对卵孢子的形成发育及该病菌侵染后相关分泌蛋白的产生与变化,总结了葡萄霜霉病的致病机理。同时针对目前葡萄霜霉病的防治手段,分别从选育抗性品种、农业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及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梳理与综述,以期为后续的葡萄霜霉病的研究与病害治理提供参考。
期刊
报纸
自监督学习可以不依赖样本标签对遥感影像进行特征提取,但是特征分类仍然依赖有监督方法。为了克服有监督特征分类过程的不足,实现遥感影像特征的无监督自动分类,本文提出一种融合半监督学习的无监督语义聚类方法。首先,使用自监督学习提取遥感影像特征,抽象出图像包含的高层语义信息;然后,基于特征相似度寻找每个样本最相似的近邻,使用在线聚类将相似样本聚为一类,训练一个线性分类器;最后,根据聚类结果为高置信度样本生
期刊
梳理和分析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与研究成果,揭示问题或不足。基于现状,从主题式学习理论视角,依托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围绕农业人物、农业科技、农业典籍、农业政策、农业产品、农业谚语和农业民俗等七个涉农文化主题,研究和实践具有农科院校特色,以培养知农、爱农、为农及具有家国情怀的新时代英语专业人才为目的之英语课程思政模式。实践表明,本教学模式既能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又能实现课程思政特色化研究。
期刊
《税收征管法》对于税务部门可以核定征收的做出了明确,其中“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之规定,相较于第35条前5项规定语义较为模糊,造成税务部门与司法部门在实践适用该条款的过程中具备较大自由裁量权,对该条款的解释和适用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成为核定征收制度中突出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计税依据明显偏低以及正当理由的判断。本文分别从法律解释及司法裁判案例入手,通过对明显偏低条款的法律解释以及适用该条
学位
内幕交易作为证券市场三大违法行为之一,始终引起理论以及实务界的广泛重视。内幕交易主体范围的界定是认定构成内幕交易的核心重要的环节。我国在法律制度层面,《证券法》、《刑法》、司法解释以及部门规章中都有对内幕交易主体的定义表述,虽然近两年《证券法》和部门规章有新修订,但整个法律体系中仍然存在对内幕交易主体范围界定的不一致性。而在执法司法实务层面,形式上遵循了我国立法中“内幕信息知情人”和“非法获取内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