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九〇年,由翻译理论界的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合编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出版,他们第一次正式提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问题。此后翻译研究方向开始从微观的文本语言层面转向对宏观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研究。这标志着翻译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极大拓展了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野。本文采用了描述性的比较分析法和“文化转向”的研究视角,旨在通过对社会文化背景的考察来揭示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过程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双城记》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的代表作之一。《双城记》见证了法国大革命期间英法两国的一段历史,通过对革命中一个家庭悲惨遭遇的描述表现了革命的残暴和革命前贵族对普通劳动者犯下的血腥罪行。到目前为止,《双城记》总共有几十个中文译本,本文选取两个不同历史时代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译者——罗稷南、宋兆霖和孙法理——的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本文首先就文化与翻译的关系做了简要的探讨,然后主要介绍了中外翻译理论学者对翻译的“文化转向”所作的相关研究。接着对三个中译本进行语言层面的比较研究:先是从选词和句法结构对三个中译本的语言风格进行了比较,紧接着从人名、地名、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等方面对翻译策略进行比较研究。最后本文从社会文化角度分析了三位译者翻译《双城记》的原因,三个中译本在语言风格上存在较大差别的原因,并进而探讨了在翻译策略上出现差异的原因。对《双城记》的三个中译本的分析表明:三个中译本在语言风格和翻译策略上的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本文从社会文化角度对《双城记》的三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目的不在于对译本的纠错,也不在于评定这三个中译本的优劣,而在于探讨《双城记》不同译本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本文认为文学翻译批评不应仅局限于语言层次的研究,而应深入研究译本的深刻社会文化背景。作者期望更多的文学翻译批评家从社会文化角度进行研究,以引起译者对社会文化背景的关注并提高译本的质量和推动我国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