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腺病毒血清4型(FAd V-4)是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全长约43 kb,主要感染3~6周龄肉鸡,引起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HHS),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致病性。自2014年以来,该病在我国呈暴发式流行,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016年起,广西多地养鸡场开始出现疑似该病的感染,但FAd V-4在广西地区的流行情况和对细胞因子影响的分析却鲜有报道。本研究从广西某养鸡场疑似FAd V-4感染的鸡肝脏中分离并鉴定出1株FAd V-4分离株FAd V-4-GX2017-005。对该毒株进行动物回归试验和全基因测序分析,并进一步用该毒株感染鸡胚肝细胞及SPF鸡,探究其对细胞因子转录水平的影响,为了解FAd V-4的流行情况提供数据参考,同时也为防控FAd V-4奠定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如下:本研究从广西地区疑似感染FAd V-4鸡中采集肝脏组织,经鸡胚肝细胞传代分离病毒、蚀斑纯化、再经FAd V-4 PCR鉴定、组织半数感染量测定和血清中和试验鉴定、动物回归试验等验证。PCR结果显示该毒株FAd V-4呈阳性,其他常见病原PCR检测结果为阴性;测序结果显示该毒株为FAd V-4,命名为:FAd V-4-GX2017-005;FAd V-4阳性血清能够中和该毒株的感染,进一步证明该毒株为FAd V-4;动物回归试验表明FAd V-4-GX2017-005能导致SPF鸡出现食欲减退、闭眼嗜睡、拉黄绿色稀粪等临床症状,剖检发现心包积水、肝脏出血黄染肿胀、肾脏肿胀充血等症状,此外病死鸡的病理组织切片显示肝脏、肾脏、肺脏、脾脏、胸腺、法氏囊均出现了病理变化。从表现的临床症状、剖检特点以及病理特征分析符合FAd V-4的典型特征,并进一步证实该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致病能力,为广西地区FAd V-4的致病性和防控研究提供参考资料。通过全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成功获得广西分离株FAd V-4-GX2017-005的全基因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基因组全长43,722 bp,共编码43个开放阅读框,全长核苷酸序列与国内分离株相似性为99.8%~100%,与国外分离株相似性为94.8%~95.7%。对该毒株重要结构基因hexon、penton和fiber的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与国内外参考株相似性为96.0%~100%;经进一步深入分析该毒株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现其氨基酸序列中部分基酸位点发生突变,并在三个重要结构蛋白中,发现均存在多个潜在糖基化位点和磷酸化位点,fiber基因还存在氨基酸的插入和缺失。为了深入分析FAd V-4-GX2017-005分离株对细胞因子m RNA转录水平的影响,分别将其感染鸡胚肝细胞(CEL)和SPF鸡。首先将FAd V-4-GX2017-005感染CEL,分析其在CEL中增殖情况及对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影响。结果显示FAd V-4-GX2017-005感染CEL后表现出很好的亲嗜性,通过检测病毒hexon基因的表达量,发现病毒在感染后24 h开始迅速增殖,48 h开始细胞出现明显病变,60 h病毒达到最高。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在m RNA水平表达量的变化,在病毒感染后1~72 h,IL-1β、IL-6、IL-8、IL-12和IL-15表达量变化不大,84~120 h显著上调,而IL-18的表达量在整个感染期间无明显变化规律。其次感染SPF鸡,通过滴鼻点眼FAd V-4-GX2017-005感染4周龄的SPF鸡,建立动物感染模型,进一步深入研究该分离株对SPF鸡细胞因子m RNA转录的影响。感染后4天SPF鸡开始出现精神沉郁、羽毛松乱等症状,5天有部分鸡死亡,7天鸡群的状态开始恢复。剖检观察,发现病死鸡出现典型的心包积水和肝脏肿胀出血。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表达量的变化,发现感染组SPF鸡的心脏、肝脏、肾脏、肺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IL-1β、IL-6、IL-8、IL-12、IL-15和IL-18的表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上调,且在感染后5天或6天表达量最高(P<0.05)。本研究成功分离并鉴定出1株FAd V-4广西分离株FAd V-4-GX2017-005,动物回归试验显示该毒株感染SPF鸡后出现典型的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能对SPF鸡组织器官造成严重的病理损伤,表明该分离株具有很强的致病性。全基因序列分析发现,FAd V-4-GX2017-005毒株存在部分氨基酸位点的变异,说明广西分离的FAd V-4流行株与其它地区分离的FAd V-4毒株存在差异。FAd V-4-GX2017-005分离株可以在CEL中增殖并导致细胞病变,感染后84~120 h能引起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2和IL-15表达量显著上调。感染SPF鸡5天或6天后,心脏、肝脏、肾脏、肺脏、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细胞因子IL-1β、IL-6、IL-8、IL-12、IL-15和IL-18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了解FAd V-4在广西的流行情况提供了数据参考,也为今后深入研究FAd V-4的分子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