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全球化时代中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超越

来源 :广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mi8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分析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而反思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华传统文化当前的基本精神和与文化全球化时代所产生的主要的不适应状态,从而指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超越,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华传统文化也一定能够通过与“普世文明”的结合,从而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并且应当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播媒介、传统节日文化等多种文化传播途径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从而得出结论即:在文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必须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从而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是文献法、调查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 时代发展必然带来全球化,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可以说,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全球化在经济领域中所产成的巨大影响,目前已经没有人会质疑,而当前全球化在文化领域中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随着文化消费的全球化,文化在全球迅速普及,而信息时代的到来,借助网络这个工具,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文化全球化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传统民俗习惯、科技教育、具体制度以及民族核心观念价值观等方面。但由于文化全球化依附在经济全球化之上,文化全球化在一定程度表现为西方现代工业理性文化在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传播,因此历经数千年的封建社会沿袭而来的以传统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一种小农意识的反映的中华传统文化,就不可避免的与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产生一定不适应。而文化全球化时代最终的发展趋势仍然会是各个国家、民族传统特色文化的全球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更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因此我们必须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充分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从而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超越之路,从而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而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问题,在当代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任何一种文化体系的产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生长过程,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并且是需要浩大的创造性的工作来推进和完成的。而任何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超越,在实质上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产生的超越,决不会是抛开传统的基石而平白无故产生的跳跃,超越绝不意味着对全同的否定,超越必然是在继承基础之上的进一步自我发展和完善。因此,我们必须面对文化全球化,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振兴,这是全体中华民族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这种振兴绝不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照搬照抄,这种振兴是在面对中华传统文化全面反思的前提下,实现的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超越,我们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超越和摒弃那些不合时代的糟粕,消除那些封建性、宗法性、专制性和保守性的因素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同时,在面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与冲击时,要在抵御西方不良文化的腐蚀的同时,把西方一些文明的可以利用的文化加以改造,使之本土化、中国化,然后再加以利用,从而真正实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超越。 随着世界文化越来越丰富,异彩纷呈的发展,我们可以必然预见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将不断的吸收世界先进文化的精神,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其他文献
现当代西方的意向性研究呈现出两大走向。以分析哲学和认知科学等为基础的英美心灵哲学沿着不同于传统和现象学意向性理论的路径,不仅创新了自己的话语体系和言说方式,而且在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在论述人的发展的三阶段理论时,明确提出了作为马克思学说核心与灵魂的“自由个性”思想。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不仅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学
科技资源是科技进步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第一生产力”的基本要素,科技进步离不开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近年国家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力度,科技资源投入不足的状况在
在技术活动总体中,工程技术活动是最广泛的、最具现实性的、最能直接体现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技术实践方式。工程技术活动是在工程技术知识的指导和支持下实施的,关于怎样认识,怎样
本文基于辩证的科学逻辑下,克服前人对知识分子公共性危机问题片面、静止与孤立的理解,丰富完善对知识分子公共性危机问题的理论研究。并以当代全新的视角,挖掘当代中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