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流域不同海拔生态系统土壤氮磷矿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来源 :曹瑞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lba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氮磷矿化是调控土壤供给植物养分状况和维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键生态过程,受生物和非生物因子(如温度、降水、微生物活性等)共同作用的调控。海拔梯度变化驱动的环境因子时空异质性可能通过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影响土壤氮磷矿化速率与物质循环过程,但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还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以地处青藏高原东缘与四川盆地过渡地段的岷江流域典型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梯度设置7个研究样地(中亚热带森林(442 m a.s.l.)、北亚热带森林(1050 m a.s.l.)、干旱河谷灌丛(1563 m a.s.l.)、河谷-山地交错带森林(2158 m a.s.l.)、亚高山针叶林(3028 m a.s.l.)、高山针叶林(3593 m a.s.l.)和高山草甸(3994 m a.s.l.)),于2013-2018年采用土柱原位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海拔生态系统土壤氮磷矿化过程、微生物群落结构和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特征与调控因素。主要结果如下:(1)海拔变化驱动了温度和降水的梯度变化。大气年平均温度随海拔升高显著降低,海拔每上升1000 m,温度降低4.47℃。低海拔亚热带森林(442 m和1050 m)的降水量显著高于其余海拔;中高海拔高山峡谷区(1563 m—3994 m)降水量则随海拔的上升显著增加。中高海拔高山峡谷区土壤冬季经历季节性冻融过程,冻融循环频次随海拔上升而增加。(2)土壤有机层微生物总PLFA生物量及不同类群(细菌、真菌、微真核生物)PLFA生物量随海拔上升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矿质土壤层微生物总PLFA及不同类群PLFA生物量随海拔的上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微生物PLFA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其趋势随海拔和土层显著变化。不同类群微生物PLFA生物量比值和微生物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不显著,但季节变化显著。基于PLFA标记物的PCoA分析表明,季节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在培养早期比海拔更强,但在培养后期,海拔对土壤有机层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程度高于季节。db-RDA和偏最小二乘分析显示,气候和土壤因子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其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以及最关键的因子强烈地取决于海拔和土层。(3)亚高山针叶林与高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转化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较高,而干旱河谷灌丛显著最低。偏最小二乘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趋势及其主导因子均随海拔上升而明显变化,并显著依赖于酶类型和土层的差异。温度和降水显著影响中低海拔地区土壤酶活性的季节性波动,而土壤冻融循环显著影响高海拔地区酸磷酸酶活性的季节性变化。同时,高山草甸土壤有机层微生物熵显著最高,但低于全球平均值(1.2%)。土壤微生物熵随培养时间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高海拔地区的增加更为显著。冻融循环减少和微生物增殖引起的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加是驱动土壤微生物熵变化的重要因素。(4)不同海拔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净氮矿化、氨化、硝化和反硝化速率以及有机磷矿化速率差异不显著。不同海拔土壤净氮矿化、氨化、硝化和反硝化速率的季节性变化趋势显著不同,中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层净氮矿化、氨化和硝化速率的季节性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其他海拔。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磷矿化速率的季节性变化幅度均随培养时间持续显著增加。偏最小二乘分析表明,不同海拔土壤氮和磷矿化季节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综上所述,岷江流域典型生态系统环境因子沿海拔梯度显著变化,这些变化显著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群落结构以及土壤酶的活性和生产效率,最终对不同海拔土壤氮和磷的矿化产生显著不同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岷江流域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氮磷养分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学位
开发高性能光催化CO2还原催化剂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意义。在许多光催化剂中,二氧化钛因其性能稳定,安全,无毒且经济而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由于缓慢的动力学和对富电子的要求,将CO2光催化还原为碳氢化合物仍然具有挑战性。本论文制备了类海胆TiO2基光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光催化CO2还原生产碳氢化合物。以Ti B2为前驱体,在HCl和Na2SO4的混合水溶液中合成了具有Ti3+缺陷的类
随着社会经济的大步向前,大众对公共卫生设施以及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尽管政府机关和职能部门在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上投入巨大,但由于基层医疗资源不平衡、医疗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缺乏监督宣传等原因,已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卫生服务需求。A市作为我国西部特大型城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不断推出相关政策,在加快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发展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极大改善了公共卫生服务的内外环境,但在此过程中也凸显
“上/下”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空间方位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空间概念。汉语中的“上/下”在句法层面上表现为方位名词和动词、趋向动词的对立,这种词性对立表面的背后则是二者语义上的关联。本文依据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语料,在认知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下,运用描写和解释、定量和定性等研究方法,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将汉语“上/下”的静态语义和动态语义纳入一个整体框架进行研究。从“上/下”跨语言的共性和差异
黄芩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富含黄芩素及汉黄芩素等黄酮类活性组分,在抗氧化、抗炎、抗病毒及抗癌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现有的黄芩素及汉黄芩素组分的分离工艺中,存在着产品纯度低、工艺耗时长、溶剂消耗大、处理难度大等问题。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新的黄芩活性组分的绿色分离工艺,并形成产业化平台技术。以黄芩素及汉黄芩素组分的分离度为参数,考察了夹带剂流量、CO2流量、温度及压力等因素对分离度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超
学位
学位
随着我国退二进三进程的推进,老工业区的更新改造成为顺应可持续发展需求的必然选择,存量工业用地再利用研究成为城市更新与老工业区改造的重点之一。本文意在对于区域内老工业区集中分布地区进行甄别筛选更新潜力较高的存量工业用地,结合老工业区合理再利用和工业遗存特色进行高潜力存量工业用地更新改造,提出老工业区向城市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高效利用等建议,以推动老工业区与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促进老工业区与城
地名是一个语言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名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认识,记载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生活,是一片地域的“活化石”。地名在语言符号的表征下,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悠久的发展进程中,孕育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邯郸地名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索邯郸地名中蕴含的语言、社会、文化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