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目的:建立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动物模型,为研究该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选择7日龄新生C57BL/6J小鼠72只,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6只,在氧浓度为75%的密闭容器中生长5天,然后回到室内空气中;对照组36只,在室内空气中生长。观察两组视网膜血管改变:视网膜铺片经ADP酶染色,以了解视网膜血管形态的改变;视网膜切片经常规HE染色,计数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以定量反映视网膜血管的增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新生鼠在高氧中生长5天后,视网膜铺片显示血管明显收缩、阻塞,视网膜大片区域无灌注;回到室内空气中2天后,新生血管开始形成;回到空气中5天后(生后第17天,P17),新生血管形成达到高峰。实验组小鼠P17时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达43.5±3.6个,对照组1.3±0.3个,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01);实验组小鼠P17时左眼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目达42.2±4.7个,右眼47.2±5.1个,差异无显著意义(P=0.63)。结论:该视网膜病动物模型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相似,制备过程简便,可重复性高,并可进行定量研究,是研究ROP发病机制及治疗对策较合适的模型。 第二部分 目的:评价不同吸氧浓度(FiO2)及吸氧持续时间在新生小鼠视网膜病中的致病作用,为临床氧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7日龄新生C57BL/6J小鼠204只,FiO2分别为30%、50%、75%,吸氧时间分别为5、7、9天,共分为8组:组1(n=24)吸30%氧气5天,组2(n=24)吸30%氧气7天,组3(n=24)吸30%氧气9天,组4(n=24)吸50%氧气5天,组5(n=24)吸50%氧气7天,组6(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