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现代文学理论中,新批评一反以往的传统批评方式,将文学研究的重点由外部研究转向内部研究,对西方文学批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退特提出“张力”这一新批评的核心范畴后,这一术语便成了他们判断好诗的评判标准。在随后的几十年中,新批评及“张力”论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高潮后渐渐暗淡,逐渐被其他后起的新潮文学理论所淹没,但是,他们的文本细读方法和反讽、张力等却对以后的文学批评和诗歌理论的建构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我们在后面的一些文学流派中都能发现新批评及“张力”论的影子。新批评在西方兴起的同时,其理论也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界与文论界开始发端。在近80年的“理论旅行”中,新批评及他的“张力”论一方面影响着我们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另一方面也在与中国传统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对话中发生变异,并逐渐中国化。文章在对新批评“张力”论进行理论溯源的基础上,对其在我国的接受背景、理论接受及批评实践进行梳理和分析,主要对其中国化的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文章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对近年来“张力”论中国化的文献进行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确立文章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梳理“张力”论在西方的流变,并与物理学上的“张力”相对比,继而叙述“张力”论在西方的流变过程与批评实践,使其内涵更加清晰。第三部分则是讲述新批评“张力”论在30、40年代的中国化历程,介绍“张力”论中国化的接受背景,并综述在这背景下,新批评“张力”论的理论接受、创作实践、批评实践的情况,从而对其在解放前的中国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四部分是分析新批评“张力”论在新时期的中国化成果,同样也从理论接受到批评实践,最后阐明“张力”论在这一时期对本体论的突破。第五部分则是根据前面的结论,从新批评“张力”论与中国学术规则的契合来具体分析“张力”论中国化的原因,探寻“张力”论中国化所带来的影响。第六部分为结语,在对全文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文章的主题,新批评“张力”论中国化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在今后的发展中,必将被赋予更加丰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