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案中主观方面的理解与认定——从吴某伤害案浅析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smos_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意伤害是经常发生的危害人身权利的案件,一般情况下易于判断定性。但伤害一旦出现死亡的结果,对于行为人在主观方面认识的困难性,往往会导致该伤害行为在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过失致人死亡和意外事件三种情形之间混淆不清。现实的复杂性导致理论上的区分在审判实务中难以掌握和实现。而该类案件具有普遍性,因此有必要对于该类案件的分析方法和判断原则予以分析讨论。本文就针对吴某故意伤害一案进行浅析,通过个体研究,整体比较的方法,从犯罪构成要件等角度出发,充分结合案情,认真研究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过失致人死亡和意外事件三种情形的相同和差异,从理论差异和案情细节着手,从而归纳该类案件的处理方法和完善意见。  本文除了引言、结语,全文分五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说明伤害出现死亡结果这一类案件的现实普遍性和研究意义。  第一部分,案由。即吴某故意伤害案。  第二部分,案情。该案是尚在审理中的刑事案件,该部分就对该案的案情作简单介绍。  第三部分,案件焦点。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罪与意外事件的认定。  第四部分,争议观点与分歧意见。本案围绕着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意外事件发生了定性分歧。  第五部分,法理分析。该部分包括三方面:第一,对三种情形的分别讨论。即分别对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过失致人死亡和意外事件的认定,从犯罪构成要件、具体案情出发,浅析各种情形在认定时存在的合理方面和疑点,并重点讨论分析不合理的疑点。如认定故意伤害时,对行为人行为是否属于一般斗殴的怀疑,对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故意的怀疑来否定其故意犯罪;认定过失致人死亡时,对行为人是否具有罪过的怀疑,是否具有预见能力和条件的怀疑来否定其过失犯罪等。第二,对三种情形的比较区别。即结合案情对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过失致人死亡和意外事件的差异进行重点比较分析,通过理论上犯罪构成要件的分析,案件具体细节的讨论,经典案例的借鉴等方法来比较三者异同。包括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和过失致人死亡的异同,过失致人死亡和意外事件的异同,故意伤害致人死亡和意外事件的异同,即重点对罪过形式、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等关键点结合案情进行比较分析。第三,个人观点,即笔者对于该案案情的看法以及定罪量刑的建议。
其他文献
为了规范量刑程序,实现量刑公开和公正,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以下简称“两高三部”)于2010年9月30日发布了《关于规范量刑程序若干问题的
随着司法能动主义的兴起,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不断得到凸显。法官在法无明文规定时填补法律漏洞,或者在法律规定不明确或相冲突以及在旧法落后于社会现实时,根据社会正义、衡平理念
基佐是19世纪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19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其政治思想善于结合历史事实,从长期的时间视角考察每一个政治现象起源
众筹作为一个新生行业,对于解决中小、微创企业借贷难、丰富金融融资方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立法的滞后性和众筹本身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特质,使得其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