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盛冰期以来海南岛东北部的海岸风沙沉积与环境演变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mao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岸沙丘在砂源充足、向岸风力强劲、地形平坦宽广的各纬度带海岸带均有发育,海岸风沙沉积是记录不同纬度海岸带风沙活动和环境演变信息的重要载体。海南岛东北海岸是我国热带地区海岸沙丘和海岸风沙集中分布的区域,本文选取海南岛东北部锦山(JSD2)、西坑(PQR2)、水高村(SCES)三个典型的海岸风沙沉积剖面,在野外观测和采样基础上,通过输沙势、粒度参数、石英砂颗粒表面结构分析探讨了区域海岸风沙动力特征及其时空变化;利用<63μm和端元1(EM1)细粒组分、环境磁学、地球元素化学等代用指标,分析了海岸风沙沉积的风化作用特征及气候环境意义;依据光释光(OSL)测年资料,结合前人在毗邻区域海岸风沙沉积年代学的研究成果,初步确定了研究区海岸风沙沉积序列和发育阶段;在统一的年代标尺下,综合对比不同类型载体记录的风沙气候环境变迁信息,探讨了研究区海岸风砂沉积-侵蚀事件的驱动机制和环境演变过程,初步得到以下结论:(1)从海岸风沙动力特征来看,海南岛东北海岸一年四季均有向岸的风沙输送,以冬春季为主,NE、NNE为主要的输沙风。粒度分析表明,JSD2、PQR2和SCES剖面均以中细砂为主,粒度众数为200~300μm,占比8~13%,频率分布曲线均呈现窄单峰、峰度高、粒径分布区间集中的特点,这与现代海岸沙丘砂和内陆沙漠砂的粒度特征基本一致。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海岸沙丘石英砂颗粒表面多见蝶形坑、新月形撞击坑、V形撞击坑等,以风成特征为主,风成环境和水下环境特征共存,表明研究区砂样主要来自于海滩砂,继承了海滩砂的特征又受到风力作用的改造。总体而言,研究区海岸沙丘砂主要是在风动力作用下沉积的。(2)从海岸风砂的风化特征来看,<63μm和EM1细粒组分含量从棕红色、淡棕红色到灰黄色砂层依次减少,风化作用呈现逐渐减弱的变化趋势;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海岸沙丘剖面风沙层中Na、Ca等易溶组分大量淋失,含量不足0.2%,Si O2/Al2O3、Si O2/(Al2O3+Fe2O3)自老红砂层至灰黄浅色砂层逐渐增加,Rb/Sr比值逐渐降低,表明研究区海岸风沙沉积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且红棕色砂层风化作用强于灰黄浅色砂层;环境磁学分析表明,海岸风沙剖面砂样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老红砂层磁化率高于浅灰黄色砂层,海岸沙丘的后期红化过程对磁化率具有重要影响。(3)从海岸风砂的OSL测年结果来看,海南岛东北海岸风沙主要发育于末次盛冰期以来,年龄范围为2.20±1.09~22.50±1.07 ka。以本文两个剖面的OSL测年结果为主,参考海南岛其他地点海岸风沙沉积剖面的测年成果,建立区域统一的年代学标尺,综合海岸风沙剖面的沉积构造组合特征、粒度参数、环境磁学和地球化学等代用指标在时间标尺上的变化特征,对研究区海岸风沙沉积序列进行对比和划分,得到末次盛冰期以来海南岛东北海岸风沙活动的主要发育阶段:23.5~14 ka、10~9ka、7~5 ka以及4 ka以来。(4)从海岸风沙发育期与海平面变化、东亚冬季风变化等环境记录的对比来看,在万年-千年的长时间尺度上,海岸风沙沉积主要发生于高海平面和海平面快速上升阶段,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强烈的陆地风化剥蚀作用向海岸带输送丰富的沙源,加之海岸波浪和向岸风力作用的结合,有利于海岸沙丘发育,但这些海岸风沙目前多以残留老红砂形式保存在较高的海岸阶地上。在千年-百年的较短时间尺度上,例如中晚全新世以来,受北半球太阳辐射减弱和热带辐合带(ITCZ)南移的影响,气候变凉变干,海岸线后退,冬季风逐渐增强,利于现代海岸风沙加积和海岸沙丘的发育。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菌根真菌和细根是植物获取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两条重要途径,植物根系-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其生态反馈效应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杉木人工林在我国林业生产、森林碳汇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进程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对于降雨减少和氮沉降条件下如何影响亚热带杉木人工林丛枝菌根真菌(AMF)和细根及其之间的关系还未达成共识。因此,本研究选取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T)、氮沉降(N)、隔离降雨(PE)和
学位
学位
为进一步认识未来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滨海湿地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碳氮磷动态长期变化过程,本研究以九龙江河口湿地中约1.7 km的潮滩横剖面(高差2.79 m)作为研究对象,对剖面上自高至低不同水位梯度的秋茄红树林(Kandelia obovata)、交错带I(秋茄红树林为主)、交错带II(互花米草为主)、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和光滩的土壤、微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的碳氮磷
亚洲夏季风降水异常引起的旱涝频繁交替对其影响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平衡影响深远。泰国西北部所处的泰国季风区是印度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季风的交汇地带,是亚洲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泰国夏季风降水变化的特征与规律研究,不仅有利于区域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还可以增进我们对于亚洲夏季风系统演化规律与机制的理解。由于该区现代器测资料的时间跨度较短,已发表的树轮和石笋研究主要聚焦过去几个世纪,长时间跨度的古气
凋落物分解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一个基本过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C)和营养矿化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我国亚热带地区将更加干旱,因此研究凋落物分解对降水减少的响应对于理解陆地C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至关重要。为了解降水减少对亚热带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本研究选取了三种(米槠、杉木和1∶1米杉混合)凋落叶作为研究目标,在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内设置了三种处理:对照(
气候变暖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方面已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巨大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处于森林向草原过渡的重点区域,受到亚洲季风、西风和蒙古高压等气候系统影响,成为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尤其是该地区极端干旱事件频发,严重影响了研究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树木年轮作为研究过去气候变化的高分辨率指标代表,能够为我们提供清晰的气候变化轮廓,有助于我们研究未来气候变化的走势。(
黄土是风成堆积物,记录了各种古环境和古气候信息,其在全球广泛分布,记录古气候的变化机制受不同环境不同气候的影响,可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目前巴基斯坦的黄土研究甚少,黄土磁学性质以及磁化率与古气候对应的变化机制研究尚未开展。本文以巴基斯坦印度河平原Bahawalpur地区新发现的黄土-古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的环境磁学、漫反射光谱(DRS)、粒度、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和石英颗粒扫描电镜鉴定,探讨巴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