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当代重要的艺术哲学家,亚瑟·丹托汲取古典美学和现代分析美学的养分,通过对现当代艺术实践的观察,对关于艺术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的“艺术界”和“艺术终结论”等理论受到了美学界的广泛而持续的关注,并引发了理论界的美学复兴。他的艺术理论不仅为现当代艺术提供了理论上的阐释和支持,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现当代艺术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本文尝试对丹托艺术哲学思想作全面、深入的解读,并对其理论创新之处进行有意识的发掘和整理。全文共包括六个部分,主要内容为下:
导论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选题的依据和意义;二是对文中常使用的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厘定;三是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现今国内美学界和艺术界对于丹托艺术理论的研究还不够广泛和深入;研究的论题也基本集中在“艺术终结论”这个热点话题上,缺少对丹托艺术哲学思想的系统研究,这与丹托在理论界的地位和贡献显然不符。此外,研究丹托的艺术哲学思想也有益于加强目前学界对于当下艺术问题的关注。对美学与艺术哲学、现代、当代与后现代几个概念的厘定,既对本文的研究范围作出了相应的限定,又保证了行文的规范性。本文通过对丹托艺术哲学思想三个主要部分的梳理和考察,揭示了丹托理论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及其理论的深刻内涵。本文大量使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将丹托理论与他人理论的不断对照中指出其理论的独到之处。
第一章集中考察了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及其影响和意义。在任何物品都有可能成为艺术的今天,究竟什么是艺术呢?通过对现代艺术的观察和思考,丹托提出了“艺术界”理论。他首次将目光投射于艺术品之外,认为是“一种关于艺术史的知识”、“一种艺术理论”使得普通物品成为了艺术品,而与其外观并无差别的另一物品则不具备艺术品的资格。受丹托的直接影响,乔治·迪基提出了“艺术惯例论”,更进一步认为一件人工制品“处于供欣赏的候选地位”则是艺术。丹托的“艺术界”理论应现代艺术的邀请而生,是分析哲学以后首次为艺术下定义的尝试。“艺术界”理论既是丹托的艺术哲学的基础,也是这场持续至今的美学复兴的起点。
第二章专门分析丹托“艺术终结论”的各种理论来源及其丰富内涵,也是全文的重点章节。黑格尔将艺术置于绝对理念自身运动的宏大历史进程中进行考量,认为艺术终将解体;为宗教和哲学所取代。海德格尔和阿多诺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他们各自对黑格尔的“艺术解体论”的理解。与黑格尔不同的是,海德格尔认为艺术不仅“曾经是”,而且“一直是,也将会是‘对生存至关重要的真理发生的基本而必然的方式’,”因而对艺术的未来充满期望。阿多诺虽然认同黑格尔艺术衰落的看法,却寄希望于艺术的自我批判性能够使艺术重新获得自由。亚瑟·丹托在前人的启示下,明确指出了哲学史上存在的哲学对艺术的剥夺,并且认为艺术逃离这种剥夺的方法就是对于审美的自觉规避。就这样,现代艺术因其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转化为艺术哲学。在这一刻,艺术就“终结”了。艺术的“终结”,显然并不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的结束,而只是说艺术已经不具有历史意义了。“艺术终结论”为我们理解现当代艺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是艺术哲学理论的巨大突破;相应的,也引发了理论界的广泛回响。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丹托的艺术史观。贝尔廷认为“艺术史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对艺术史研究的终结,而是那种“把艺术看作不断向前发展、进步的一个历史进程”的艺术史观的终结。而格林伯格认为“艺术本身成为艺术的主题”,这是现代性在艺术领域的突出表现,而当艺术品与实物之间无法从外观区分而只能以观念解释的时候,现代主义在艺术领域就终结了。丹托在二者的理论基础上提出来自己的艺术史观:从现代艺术到当代艺术,关于艺术的宏大叙事已被消解,线性的艺术史观已不再适用于当代艺术。当代艺术以各种不同形态在一个平面上后历史的存在着。后现代主义中的“模糊”、“混杂”、“多元”和“无序”等特性都可以在当代艺术中得到印证。
第四章着重探讨了“艺术终结论”在现实层面上对艺术的影响。进入后现代主义时期,艺术哲学家们的使命也将由对艺术的哲学层面的思考逐渐转为具体的艺术批评。康德对“审美无功利”的强调割裂了艺术与生活的天然联系。直至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才缓和了艺术与生活的对立关系。一部分先锋艺术自发自觉的从传统的精英领域走出来,靠近人们的日常生活。艺术也因为与生活的融合而焕发出新的活力。
结语部分总结了丹托艺术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对其理论作出了评价。最后,本文还谈到了丹托的理论对当代艺术的几点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