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各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CT特点与内科治疗后功能障碍、生存率的关系,为病人治疗策略的制定及预后判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6月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70例,并经CT确诊,排除颅内动脉瘤、脑肿瘤出血、抗凝后出血、脑外伤出血等疾病,取2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CT片,将其分为壳核外囊型、丘脑内囊型、混合型、脑室出血、皮质下出血,小脑出血和脑干出血型,观察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是否破入脑室、中线结构移位情况,比较各型内科治疗组患者12个月后的Barthel指数评分(BI),将其治疗结果分为良好、日常行为能力轻度功能障碍、中度功能障碍、重度功能障碍及死亡5组,就各部位高血压脑出血的CT特征分别作治疗结果比较,找出各部位CT特征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探讨各型的CT改变与一年后治疗结果情况的相关性。结果1.高血压脑出血以壳核外囊型最多,占48.8%.年龄60岁及以上占64.4%.60岁及以上组和60岁以下组治疗结果无差异(P=0.570)2.不同性别组治疗结果无差异(P=0.928),3.不同部位出血与治疗结果无差异(P=0.189).但其中基底节区出血≥50ml组较<50ml组有显著差异,≥50ml组重残及死亡率明显增高(H=75.194,P=0.000);脑室出血≥15ml组较<15ml组治疗结果有差异(Z值=2.810,P=0.005);皮质下出血≥30ml组较<30ml组治疗结果有显著差异(Z值=2.756,P=0.006);小脑出血≥15ml组较<15ml组治疗效果有显著差异(Z值=2.869,P=0.004);脑干出血≥5ml组较<5ml组治疗结果有显著差异(Z值=3.871,P=0.000);4.血肿破入脑室组与不破如脑室组治疗结果有显著差异(Z值=7.542,P=0.000):5.中线移位≥10ml组较<10ml组治疗结果有显著差异(Z值=5.882,P=0.000)6.对治疗效果影像因素的单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基底节出血量≥50ml、皮质下出血≥30ml、小脑出血≥15ml、脑干出血≥5ml;血肿破入脑室;中线结构移位≥10mm与治疗结果不良显著相关(OR分别为14.483、6.828、16.627);7.多因素有序logistic回归筛选出出血量、血肿破入脑室、中线结构移位≥10mm是影响患者治疗结果不良(中、重度功能障碍及死亡)的重要预测因素(OR分别为15.502、5.818、4.518)。8. Kplan-Meier法表明,出血量、血肿破入脑室、中线结构移位是影响患者12个月生存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RR值分别为4.501、3.342、3.221)结论血肿体积、继发性脑出血、中线结构移位可用于预测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