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30年来,白背飞虱一直是危害我国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其发生面积和发生频次在不断增加,其中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白背飞虱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影响白背飞虱迁入的因素主要有虫源基数、水稻种植制度和生长发育状况、天敌等生物学因素及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物理学因素。其中,大气环流形势和大气动力场对白背飞虱的起飞、空中飞行和降落有直接的影响。为了揭示大气环流场对白背飞虱迁入的影响,本文根据1979~2010年全国125个植保站的白背飞虱灯诱虫情资料,分析了全国及长江中下游稻区白背飞虱迁飞降落的时空变化规律,然后筛选出2个典型的南、北迁个例,对其降落特征进行了地学分析。利用NCEP逐日气象再分析资料及长江中下游稻区白背飞虱逐候灯诱数据,通过对白背飞虱迁入量与主要大气环流特征量之间的相关分析,建立了长江中下游稻区13个植保站的白背飞虱迁入始见期、北迁高峰期、南迁高峰期和终见期4个时段白背飞虱候发生程度的BP神经网络和支持向量机(SVM)预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范围内,白背飞虱迁入主要发生在3月初到11月底,其中3月和11月白背飞虱的迁入峰最少,7月迁入峰最多,北迁迁入的峰次明显多于南迁。长江中下游稻区内,白背飞虱北迁降落峰次多,南迁降落峰次少,灾变性迁入多发生在北迁过程中。(2)850hPa等压面上的大气环流形势是控制和影响白背飞虱迁飞的重要大气环流因素,该高度上的偏南气流是白背飞虱种群北迁的运载气流,而偏北气流则是其南迁的运载气流。白背飞虱种群在850hPa高度上有气旋式风向切变区的地区易起飞迁出,而在反气旋式切变区则易迁入降落。850hPa高度垂直气流场上的强下沉气流有利于白背飞虱种群的降落,而强上升气流则有利于其起飞迁出。(3)白背飞虱候迁入量与上一侯500hPa高度的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IA)、副高西伸指数(Iw)、东亚大槽指数(H500)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西风指数(IEARW)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Iw的相关系数较低为0.397,与IA、IEARW、H500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78以上。白背飞虱候迁入量与上一候850hPa位势高度(hgt)、垂直速度(omega)、纬向风速(uwnd)、经向风速(VWnd)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与hgt的相关系数较低为0.354,与omega, uwnd, vwnd的相关系数均高达0.8以上。(4)针对长江中下游稻区,选取与白背飞虱迁入量相关显著的大气环流特征量为预报因子,按5级发生程度对白背飞虱迁入量进行分级处理,建立了迁入始见期、北迁高峰期、南迁高峰期和南迁终见期白背飞虱候发生程度共4个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模型的预检准确率稳定在70%以上,可以应用于该区域白背飞虱迁入的短期预报业务。(5)选取与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相同的预报因子,建立了迁入始见期、北迁高峰期、南迁高峰期和南迁终见期白背飞虱候发生程度共4个SVM预报模型,模型的预检准确率稳定在80%以上,与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准确率更高,稳定性更好。研究结果对揭示气象条件对白背飞虱迁入和发生的影响规律,准确预警预报其迁入,适时而有效防控其危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