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流性食管炎是消化科常见的食管功能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容易复发,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认为其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共同作用结果,在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与成果,但临床疗效持久性差,停药后容易复发。中医药在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上体现出了一定的优越性。但由于中医证候尚未统一,临床用药多样性等原因,造成研究成果难以推广王新佩教授长期从事《金匮要略》临床和基础研究工作,认为反流性食管炎病因病机复杂,单纯治疗方法难以奏效,临床上多采用和法治疗。治法治则应当遵循病机而定,组方是否合理也需要在临床实践中检验。故本研究查阅了相关文献,归纳分析了和法的理论知识,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治疗进展,并列举临床常用方剂加以分析,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临床采用和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提供思路。目的:(1)理论研究部分旨在探讨和法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理论意义。(2)临床研究部分通过临床试验观察和法对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复发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1)理论研究部分:总结中医学史上和法的发展变化,着重探讨张仲景及历代医家对和法的继承与发展,以及和法的原理和具体运用。(2)临床研究部分: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就诊于我院中医科门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及西药组,两组各50例。中药组给予半夏泻心汤方加减:法半夏9g,黄芩10g,黄连6g,干姜1 0g,党参15g,炙甘草6g,大枣9g,茯苓15g,煅瓦楞子30g,枳实10g,吴茱萸6g。日1剂,水煎服,分两次温服,疗程8周。西药组给予:雷贝拉唑1 Omg/次,2次/日,疗程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单个症状、证候、内镜表现进行评分,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证候疗效及粘膜疗效。分别对两组有效的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率。结果:(1)和法的形成和发展经过了漫长的过程,经过了历代医家的总结和探索。后世医家根据各自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提出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丰富和扩展了和法的应用范围,最终使和法形成有特定属性和适应范围的治疗大法。针对邪在少阳或膜原半表半里、营卫表里病证,可以用和解法,使“和其内,解其外”;针对人体水火阴阳、脏腑气血、寒热互结或格据的病证,则用调和法,以调和人体气机。和法治疗的重点在于调理枢机,使表里出入、上下升降、气血调达、水火既济、脏腑安和。反流性食管炎与饮食、情志、外邪侵袭等相关,主要涉及脾、胃、肝、胆,脾胃升降功能受损,胃气不降,气机上逆而发病。本病以脾胃虚弱为本,胃气不降为标,病位在食管,由胃所主,与脾、肝、胆有密切的联系;主要涉及气滞、湿热、痰浊、血瘀等病理因素,临床治疗复杂多样,但总法不离调和脏腑、调理气血等和法,以驱邪不伤正,扶正不助邪。(2)临床研究:①本研究共纳入100例患者,中药组、西药组各50例,中药组中男性23例,女性27例,西药组中男性26例,女性24例。中药组年龄在18-29岁者有6例,30-39岁者8例,40-49岁者12例,50-59岁者15例,60-65岁者9例。西药组年龄在18-29岁者有4例,30-39岁者9例,40-49岁者14例,50-59岁者14例,60-65岁者9例。②单个症状方面,中药组治疗前后各症状均有改善,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而西药组治疗前后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大便溏薄3个症状P值大于0.05,说明西药治疗后上述3个症状改善不明显。③临床综合疗效方面,两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均有差异,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88%,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78%,中药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有统计学意义。④胃镜疗效方面,两组治疗前后胃镜积分均有差异,提示两组治疗均有效,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80%,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70%,中药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但无统计学意义。⑤复发率方面,中药组的复发率为29.55%,西药组的复发率为51.28%,中药组的复发率低于西药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采用和法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证据,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研究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对患者单一症状的疗效、证候疗效均优于雷贝拉唑,内镜下粘膜疗效与雷贝拉唑无差异,较雷贝拉唑能更有效的控制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