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对英语专业学生文化专有项汉英翻译的考察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20080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和广泛,翻译,尤其是文化翻译的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探讨翻译问题的可能,并在此基础上对英语专业学生在中国文化专有项的翻译方面作了考察。   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在国内外引起了众多翻译工作者和翻译研究者的兴趣,但文化能不能翻译,要不要翻译却仍然是一个问题。本文从语言、文化、交际三者的基本概念和关系入手,阐述了翻译与跨文化交际的关系,通过理论推理、逻辑思辨和模型示意等方式说明了将翻译纳入跨文化交际框架进行研究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英语专业学生作为潜在的跨文化交际群体,其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意识值得研究。为了研究的可操作性,本文将焦点放在了研究对象对中国文化专有项的译介这一方面。   本文从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两个方面论证了翻译完全可以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加以审视和研究。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本文对不同地区共计三十名英语专业学生分发了翻译练习以及问卷,就练习中学生对文化专有项的处理策略做了梳理并通过问卷进一步分析研究了他们选取策略的过程、偏向、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等问题。   研究发现,学生对文化专有项的处理与艾克西拉提出的策略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其策略选取遵循了一定的顺序;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有较大欠缺,不少学生心中的目标读者只是授课老师;部分学生认为翻译涉及到了“三方对话”,翻译所产出的文本既非源语文化,也非目标语文化;男女学生翻译当中的跨文化意识也不相同。   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应当遵循跨文化交际的某些规律,在翻译,尤其是文化翻译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目标语读者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尽量保留和传递源语文化意象应当成为共识。
其他文献
《达罗卫夫人》以一日为框架,通过回忆和现实交叉,描述了达罗卫夫人和精神病患者赛普蒂莫斯一生的重要经历。他们都生活在莫名的孤独和焦虑中,这种心理特征来源于当时社会文
如今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被广泛应用,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英语这门语言也成为了传达新闻和信息一个重要媒介。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一些非英语国家
本论文是一项针对选自12个中国民事法庭审判案例的法庭话语中的问话的调查研究。通过分析法庭话语的不同的语用功能,本文着重探究中国民事法庭话语中反映出的权势关系和格莱斯
学位
学位
1953年12月13日,在尤金·奥尼尔去世两个星期后,纽约时报的评论文哀悼道:“一位伟大的作家从地球上殒逝了,一个伟大的灵魂,一位伟大的戏剧家离我们而去了。我们的戏剧界从此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