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系统分析青龙矿井构造特征及其发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主采煤层16号、18号煤不同类型构造煤宏、微观变形特征分析和钻孔测井曲线煤体结构类型的判识,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分析,探讨了青龙煤矿构造煤发育、分布特征及构造控制作用;通过典型构造煤样品的压汞实验测试,分析了不同类型构造煤的孔隙结构特征;结合煤层瓦斯含量数据分析,深入探讨了青龙煤矿瓦斯赋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青龙矿含煤地层自形成以后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演化,印支期近NS向挤压,主要形成一些近EW向的小型褶皱,在持续的挤压下,形成一系列的逆断层;燕山期NW-SE向挤压构造运动奠定了矿井构造格架,矿区内广泛发育NE-SW向逆断裂及褶皱,同时改造了印支期EW向构造,使得构造线走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喜马拉雅期NE-SW向挤压作用,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使燕山期NE向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性质。(2)青龙矿构造煤发育较为强烈和普遍。通过构造煤宏、微观变形特征分析,将构造煤划分为碎裂煤、碎斑煤、碎粒煤、片状煤、鳞片煤、揉皱煤和糜棱煤等7种类型,通过测井曲线判识将16、18号煤层煤体结构划分为I类原生结构煤、Ⅱ类弱变形构造煤和Ⅲ类强变形构造煤三类,I类为原生结构煤,Ⅱ类为碎裂煤,Ⅲ类为碎斑煤、碎粒煤、片状煤、鳞片煤、揉皱煤和糜棱煤等。通过对16、18号煤层煤体结构进行测井判识和分层定厚,分析了构造煤分布规律,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不同性质构造对构造煤发育的控制作用。(3)通过构造煤样的压汞实验,分析了不同类型构造煤孔隙特征、孔径结构演化和孔隙形态及连通性变化特征,探讨了构造煤结构与孔隙结构特征的内在联系。(4)深入探讨了影响青龙矿构造煤及瓦斯非均质性分布地质因素,通过矿井构造、煤层顶板岩性、煤层埋藏深度、煤变质程度、煤岩组分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分析,得出矿井构造是瓦斯的非均质性分布的主控地质因素。